(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内容摘要:

2、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到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政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 “非攻” 4、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从自然。 温馨提示 庄子和老子均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但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消极,充分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四、韩非与法家1历史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3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 1 000 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1历史地位: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2军事思想:主要体 7、、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全球通史载:“(东周)的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思想界,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 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 9、” ,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战国时期,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外儒内法)。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材料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材料二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孟子梁惠王上(1)材 11、谓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不精老 庄 ,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答案题考查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根据题干信息“涉世” “忘世” “出世”分析,以上提及的观点反映了注重社会现实的特点。 2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答案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意思是统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将无敌于天下,故 B 项正确。 3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 早在战国时期,某 13、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 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14、(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 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 (3)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 “士”阶层的崛起。 (2)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 墨家的“强本节用”。 法家“严而少恩”。 (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解析第(1)问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 第(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