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学案(含答案)内容摘要:

2、温馨提示 所谓的“异端” ,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李贽的思想不同于当时的主流理学思想;二是李贽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他只是针对当时儒学的败落提出尖锐的批判。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代表人物: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2主要思想(1)王夫之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强调“理在气中” ,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颠覆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 4、: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2)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3)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给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 (4)明末的批判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鼓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 易错警示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主题一综合认识“异端”思想家李贽1李贽的“离经叛道” 5、(1)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破除对孔子的迷信,反对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力地抨击了男尊女卑思想,歌颂农民起义领袖。 (2)李贽的思想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战斗精神,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2评价李贽的“异端”思想(1)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2)但李贽的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李贽称赞汉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 ,还赞扬寡女改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称赞商鞅、吴 7、家主张的不同点(1)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3)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 “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材料中“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这里应该指谁。 他们为什么会进行反思。 答案人物: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 原因: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工商业者队伍的壮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学术风气不务实际。 “三、三、四”归纳明清之际的 9、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 经年编写日知录 ,教诲世人道德观。 ”其“道德观”是指()A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B忠君爱民,保国有责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学以致用。 3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 这些思想主张()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B反映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动摇C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答案夫之强调人的自然欲求的合理性,并认为富民大贾是“国之司命” ;是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4明清进步思想家在批判君主专制的过程中,提 11、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材料三“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十三正始请回答:(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哪些思想家。 (2)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 (3)材料三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近代学者根据材料三归纳出的用于自勉的警句是什么。 答案(1)材料一出自李贽,材料二出自黄宗羲,材料三出自顾 12、炎武。 (2)材料一的观点是否定孔子的权威,实际上是否定宋明理学;材料二的观点是主张“工商皆本”。 (3)材料三的主张是否定并反对君主专制。 警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本题选取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的相关材料,首先要根据材料判断这三位思想家,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三位思想家各自的主张。 【阅读与思考】(教材 示材料中涉及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康熙皇帝视朱熹为儒学之正统,二是雍正皇帝强调三纲五常对于维护统治的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对照材料思考,可以发现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潮对正统儒学的批判触及上述两方面的问题。 其影响包括: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冲击当时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而影响君主专制的统 14、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关注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2)其进步意义表现为: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其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2(1)变化:由传统的农业为本、工商为末到提倡工商皆本。 变化原因:明清之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