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10课《梨园春秋》学案(含答案)内容摘要:
2、指戏曲演员。 二、元杂剧与昆曲1元杂剧: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 2昆曲: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兴起于江南昆山的昆曲,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三、 “国粹”京剧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四方艺人荟萃一堂,争奇斗艳。 2形成: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 4、一些带有巫术色彩的活动,后来在国家祭祀和礼仪活动中也采用类似的形式。 (2)政治:戏曲的传播在很多情况下与政治密切相关。 比如元代杂剧,就是由于元统治者轻视知识分子,致使仕途无门的文人专注于戏曲创作而出现的。 (3)经济:在宋代以后,南戏、元杂剧发展的根本条件就是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2文化因素(1)知识群体队伍的壮大。 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民间艺人;无论是古代戏曲的创造者,还是表演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贡献,戏曲艺术才得以发展成熟。 (2)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 南戏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曲的成分,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3)京剧的形成, 5、是地方戏曲与北京语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总之,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前期是以政治因素为主,后期则以经济因素为主,而知识群体则自始至终都起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 200 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 材料二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2008 年, 智斗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唱段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体现了对“京剧”这一“国粹”的保护和传承。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京剧最终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因素:清代的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戏曲舞台十分活跃,徽剧、汉剧等融合 6、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舞台。 封建政府的推动,皇室贵族喜好京剧艺术。 广大艺人,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京剧。 社会发展、人民大众文化娱乐的需要。 (2)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 你认为应该怎样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答案原因: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京剧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吸取了众多地方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戏曲艺术,更广泛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它被梅兰芳等人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并被世界人民所认可和瞩目。 所以把京剧称为“国粹” ,引申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总代表。 发扬:京剧是“国粹” ,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倡导,注意吸取传统京剧艺术的精华;京剧的发展应注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最 9、,他的研究课题应是()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答案过材料图片获取信息可看出是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 “杂剧京剧”的发展。 A、B 两项是另外一类艺术形式,C 项与图片信息关系不大。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大胆革新创造,构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既丰富多彩,又用法严谨,使之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 10、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所有这些成就,在世界表演艺术大花园里,不愧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材料二清初,京师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并盛。 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浪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 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 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皮簧 12、位,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解析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特点和意义。 第(1)、(2)问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 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解析与探究】(教材 示逵、黄盖、孙悟空;下排从左到右为鲁智深、廉颇、张飞、窦尔敦。 其中孙悟空虽勾脸谱,属于武生行当,其他属于净行当(俗称“大花脸”)。 2中国戏剧剧词多来源于古代诗词,脸谱与服饰参照绘画技巧,布景与舞台设计参照园林艺术。 中国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但又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上的虚拟性和对写意的强调与古代诗词、绘画等艺术有相通之处。 【自我测评】(教材 示秋战国至汉唐时期,宫廷乐舞、杂技百戏 13、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较为完备的戏曲形式,戏曲完全形成的标志是元杂剧的产生。 此后,戏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昆曲的艺术水平达到更高的程度,影响其他剧种的形成和发展。 清中期京剧艺术的兴起代表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 影响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包括,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相关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影响。 2(1)艺术成就: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国剧” ;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优秀成果,成为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而代代流传;形成了一大批题材和表现形式多样的优秀剧目,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剧目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美 15、舍 D学校答案题主要考查记忆能力。 “瓦”是宋代专门的娱乐场所。 3关于元杂剧,元人胡祗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 ”这是说杂剧()A产生的背景复杂 B反映的内容丰富C演出的情态逼真 D刻画的人物生动答案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信息反映了元杂剧的内容涉及统治者的得失、民间社会生活、医药、宗教、风俗等各个方面。 4人们评说昆曲时说“乾隆嘉庆以前有戏有曲,嘉庆道光之际有曲无戏,咸丰同治以后无戏无曲” ,昆曲走向衰落。 由此可知,昆曲衰落的主要因素是()A昆曲自身缺乏创新 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C儒家思想文化的衰落 D西方文化艺术的传入答案曲由“有戏有曲”到“有曲无戏”再到“无戏无曲”的过程,着重体现的是昆曲由于自身原因的衰落,A 项正确。 5山东剧院演出的京剧郑和下西洋 ,创造性地将传统京剧与交响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东西方文化很好地在一部戏中体现。 由此说明()A京剧应主要学习西方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10课《梨园春秋》学案(含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