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含答案)内容摘要:
2、制夷”的思想主张。 3影响(1)“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温馨提示 “开眼看世界”指林则徐等人冲破了“天朝上国”陈腐观念的束缚,承认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实质是对外国侵略威胁的积极回应,不足之处是这种思潮仅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也没有进行大规模政治实践。 二、体用之争1背景:19 世纪 6090 年代,围绕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主张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 4、化及纲常名教;“用”指西方文化特别是科技文化。 坚持“中体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洋务运动是其具体实践。 三、维新思潮1代表人物(1)康有为: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研究宣传维新改革理论。 他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2)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强调开学校,变科举。 (3)谭嗣同: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4)严复: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 5、一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道理。 2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的论战(1)主要内容:论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 、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2)影响: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温馨提示 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的关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都主张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主题一19 世纪中国主流 7、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一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19 世纪末的梁启超及其变法通议。 根据上述材料及图片,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答案西学东渐,学习西方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不断地深入。 西学东渐主题二“中体西用”的理论及实践1兴起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 9、代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洋务运动由于坚持“中体西用” ,未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但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洋务运动迈出了向西方学习实践的第一步,对中国的近代化影响很大。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体现了李鸿章的什么思想主张。 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一思想。 答案(1)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认为中国的文武制度比西方好,只要学习西方制造利器即可。 (2)评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不可能救中国。 图示法记忆“体用之争”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 11、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民主与共和答案学习了外国本领本领要新”是指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思想要旧”是指反对变革中国的政治思想。 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科技,但又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思想,与鲁迅的评价相符。 3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是()A魏源 B曾国藩C康有为 D张之洞答案题主要考查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特点。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宣扬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先师,借以宣传西学。 4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A魏源 B张之洞C王韬 D梁启超答案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派别是早期维新派,故答案为C。 5有学者 12、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 “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A实行三民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C推动民主进程 D建立共和政体答案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主张结束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不同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民主共和制。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 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 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 47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 14、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 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 答案(1)观点:不主张学习西方。 理由:中国有人才。 学习西方会丧失独立。 (2)变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评价:学习西方是对的,只学技术不改变制度不够彻底。 (3)早期维新派。 新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第(1)问观点和理由通过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 第(2)问变化据材料内容回答,对观点评价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上。 第(3)问由材料出处可知反映的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 主张据材料回答即可。 【课中思考】(教材 示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关键,不在于“中学为体”即维持中国君。(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含答案)
相关推荐
的水能、风能、生物技能等。 地球上的各种能源 ( 1)光合作用: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 2)水能:太阳能使冰川熔化、水蒸腾 —— 水力发电 ( 3)化石能源:古代动植物的尸体埋在地下,经过几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地质变化,从而形成煤、石油、天然气。 而动植物利用的是太阳能 ( 4)生物质能:生命物质所蕴含的能量(间接利用太阳 能)
分巨大太阳能辐射到地球表面的总功率是多少。 学生查表计算: 1017瓦 3600秒 = 1020焦。 地球每小时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能量有 1020焦。 这比目前全世界一年内能源生产的总量还多。 可见太阳能有多巨大。 学生讨论交流 2, 太阳能经济、丰富、清洁。 3, 太阳 能分布广阔 ,获取方便。 既然太阳能有这么多优点,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利用。 请大家讨论:平时我们都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 板书:
3、滑动过程中电磁铁的磁性增强C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减弱而明显增大D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减弱而明显减小解析利用安培定则判断可知,电磁铁的左端为 N 极、右端为 S 极,故 滑片 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电路中的电流变小,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减弱,故 B 错误;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减弱时,右边电路中的指示灯明显变暗,说明右边电路的电流变小了,巨磁电阻的电阻变大了
3、向东偏转,所以 D 正确3有四盏灯,如图所示连接在电路中,L 1和 20 V,100 W”字样,L 3和20 V,40 W”字样,把电路接通后,最暗的是(C)AL 1 BL 2 CL 3 DL 4解析:设 2、L 3、L 4实际消耗的功率分别为 可知,2的电阻小于 4的电阻通过 2的电流,由公式 P 到,3的电压相等,由公式 P 可知, 3的电流小于 到: 以 3最暗故选
2、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经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2)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温馨提示 “文化大革命”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
分析能源利用。 提出问题:原始人钻木取火伴随能量转换吗。 在摩擦取火的一段漫长岁月里人类又逐步学会了使用畜力、风力驱动车船,也取得进步,伴随什么能量转换。 2、化石能源的利用 蒸汽机是人类利用能 量的新的里程碑,引入恩格斯的话。 提出问题:我们前面学过蒸汽机和内燃机,它们伴随什么能量转化。 结:人类利用能源的过程,离不开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工取火的故事) 讨论回答: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