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学案(含答案)内容摘要:
2、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经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2)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温馨提示 “文化大革命”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 “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表现。 二、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创立(1)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3)邓小 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 世纪;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 易错警示 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而不是中共十五大。 但中共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背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发展过程(1)提出:2000 年 2 月,江泽民第一次做出完整阐述。 (2)地位确立:2002 年 11 月,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意义(1)揭示了中国特 5、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2)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3)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四、科学发展观1发展过程(1)2003 年 7 月,胡锦涛首次提出。 (2)2003 年 10 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3)2007 年 10 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2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意义(1)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7、)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2指导意义(1)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阶段指导改革开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3)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4)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8、到共同富裕。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的。 核心思想是什么。 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背景: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人们对于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 (2)核心内容: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3)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 10、的时代内容,成为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充实了执政党的先进性内涵。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突出了党的先进性与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一致性,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灵魂和本质,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做到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材料集中体现了什么思想。 这一思想应怎样完整表述。 答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 13、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新民主主义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答案题主要考查 21 世纪重大理论成果。 其中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近来,中国商船在索马里海域频遭袭击,中国政府派遣军舰执行索马里、亚丁湾海域中国船舶和人员的安全护航任务。 这项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A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新时期的和平外交战略C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D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答案了中国船舶和人员的安全与利益,中国政府派遣军舰护航,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代表最广 14、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故答案为 D 项。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毛泽东是最早的探索者起了先导的作用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也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材料二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 纠正、创新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摘自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材料三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改革开放推向纵深发展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摘自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文件汇编请回 16、”倾错误。 (2)领导全党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决策,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国两制”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实践于江泽民。 这一过程既有思想理论上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也有实践的前后衔接和转移,是统一的历史过程的三个阶段。 (4)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它们的关系。 第(1)问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容易得出答案。 第(2)问考查邓小平理论的有关知识也属于基础性的。 第(3)(4。(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学案(含答案)
相关推荐
3、向东偏转,所以 D 正确3有四盏灯,如图所示连接在电路中,L 1和 20 V,100 W”字样,L 3和20 V,40 W”字样,把电路接通后,最暗的是(C)AL 1 BL 2 CL 3 DL 4解析:设 2、L 3、L 4实际消耗的功率分别为 可知,2的电阻小于 4的电阻通过 2的电流,由公式 P 到,3的电压相等,由公式 P 可知, 3的电流小于 到: 以 3最暗故选
2、制夷”的思想主张。 3影响(1)“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温馨提示 “开眼看世界”指林则徐等人冲破了“天朝上国”陈腐观念的束缚,承认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实质是对外国侵略威胁的积极回应,不足之处是这种思潮仅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也没有进行大规模政治实践。 二、体用之争1背景:19 世纪
的水能、风能、生物技能等。 地球上的各种能源 ( 1)光合作用: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 2)水能:太阳能使冰川熔化、水蒸腾 —— 水力发电 ( 3)化石能源:古代动植物的尸体埋在地下,经过几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地质变化,从而形成煤、石油、天然气。 而动植物利用的是太阳能 ( 4)生物质能:生命物质所蕴含的能量(间接利用太阳 能)
分析能源利用。 提出问题:原始人钻木取火伴随能量转换吗。 在摩擦取火的一段漫长岁月里人类又逐步学会了使用畜力、风力驱动车船,也取得进步,伴随什么能量转换。 2、化石能源的利用 蒸汽机是人类利用能 量的新的里程碑,引入恩格斯的话。 提出问题:我们前面学过蒸汽机和内燃机,它们伴随什么能量转化。 结:人类利用能源的过程,离不开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工取火的故事) 讨论回答: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答
能源,由一次能源转换获得的叫 能源,如 . 等. 二、合作交流、点拨探究 例 下列物质中是能源的有 ( ) A.树木 B.花岗岩石 C.太阳 D.流动的空气 E.沙漠中的沙 例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电能是一种二次能源 B.石油 是一种常规能源 C.风能是一次能源 D.煤气是一种一次能源 例 下列能源中属于新能源的是 ( ) A.天然气 B.太阳能 C.水能 D.石油 例 以下能源中
2、面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疑难辨析 “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何不同。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众多,但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2)“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前提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允许在学术问题上自由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