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九年级化学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知识点深度解析内容摘要: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 + 2= 液混合不加热(1)发生装置A 装置为简易装置,不便于加液体;B,C 使用了长颈漏斗,便于添加液体,使用 B、C 装置时应注意, 长颈漏斗下端管日 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D 装置使用了分液漏斗,便于加酸,还可以利用活塞控制反 应。 (2)收集装置: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其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如图: 状固体不断溶解,产生大量气泡。 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的火焰熄灭,证明已集满。 石(或大理石);最新海量高中、初。(粤教版)九年级化学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知识点深度解析
相关推荐
2、净物后才能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而计算出的纯净物也要换算成实际 生产和实验中的不纯物。 这些辅助性计算可根据有关公式进行即可。 2. 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的相关量(通常指质量;必须需纯净的(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质量)。 若是气体体积需换算成质量,若为不纯物质或者溶液,应先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1)气体密度(g/L)=(2)纯度= 100%=
2、时就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15 岁参加南开新剧团,平时不爱说话的他到了舞台却如鱼得水,导师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绽露表演才华。 少年时,喜写新诗,常吐露着感伤和凄婉的调子。 1928 年即 18 岁时,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即19 岁时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校期间,继续演剧并攻读了大量的中外剧作,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
【 例题 】 21 世纪是一个信息的世纪,人们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 互联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 你还能举出一些互联网的用途吗。 (至少写出两种) 三、课堂检测 1.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 A.乌云密布,标志着大雨可能降临 B.电话钤响,标志有电话 C.听到喇叭的响声,行人会让路 D.人被打了一下感觉到痛 2.下列属于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活动变革产物的是( )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同时也是历年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 近年来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创新,旨在考查同学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的趋势。 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测定实验:原理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将瓶内氧气消耗掉,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空气内压强减少,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4P + 5O
2、 个纵列,可分为 7 个主族,7 个副族,1 个第族,1 个零族解析:除 外,区的名称均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符号。 答案:、Y、Z 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已知 Y 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最新海量高中、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 素在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A 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为 Y 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中出现了 级,故其
能样来传递信息的。 讲:而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有的信息有三种:语言、符号、图像 讲:在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 引导学生观看五幅图片讲解每一次的作用 是利用光、声进行信息的传递 是靠她那灵敏的触角来传递信息的 语言、手势、表情、颜色、符号、图像等 阅读“课本图17— 1”并且思考这些图片的内在含义 在这里可以多举一些这样的例子,也可让学生讲他们所知道的。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