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3.2《郑和下西洋》同步练习(含答案)内容摘要:
2、好往来宣扬国威314054刘家港非洲东海岸红海5航海史6亚非地理知识二、唐代郑和下西洋生产技术经济【问题 1】 郑和下西洋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郑和远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明朝前期经济发达,造船水平高超,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其次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问题 2】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探究:第一,他影响了以后的航海家,他是第一个 航行至赤道以南,非洲东岸的人,是近代航海家的先驱。 第二,郑和下西洋,替中国宣扬了威德,令明朝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也使中国人在南洋的影 4、 6 月 3 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推出了第二期“寻找你的船”虚拟旅行活动。 如果你来参加此活动,穿越时空隧道,你作为一名船员跟随郑和下西洋,你们将从哪个港口起航()。 A福州 B泉州C广州 D刘家港4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 600 多 年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 10 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A红海沿岸 B英吉利海峡C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沿岸5某剧组在拍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时,为郑和布置书房场景的道具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A墙壁上挂着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B书架上摆着司马迁的史记C中堂悬挂王羲之的书法手迹 5、D案头摆放一尊景德镇的瓷器6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华侨开发南洋”的讨论。 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小华:唐代时,就开始有华人到达南洋B小李:郑和下西洋后,到南洋去的华人日益增多C小林:郑和下西洋阻碍了南洋的经济发展D小王:华人到达南洋后,促进了南洋经济的开发与 发展7请填写下面隋朝至清朝朝代更替示意图并列举 该朝代对外交流的史实各一例。 (按序号填写朝代或政权名称)答案:1DAA 项不该出现,因为郑和是明朝时期的历史人物,而孙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6CC 项小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郑和下西洋后,到南洋去的华人多了,促进了南洋的开发与经济发展。 7参考答案:唐朝;玄奘西 行或者鉴真东渡。 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3.2《郑和下西洋》同步练习(含答案)
相关推荐
1、最新海量高中、意角的三角函数(2)一、课题: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二、教学目标:义域与值域、符号、及诱导公式;弦、正切的三角函数值;、教学重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概念及利用。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值域:练习 1:已知角 的终边上一点 ,且 ,求 的值。 (3,):由题设知 , ,所以 ,得 ,3x3)23r从而 ,解得 或 22165当 时, ,
2、中外的三大石窟。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雕刻了许多精美的佛像和浮雕。 _有众多泥塑造像和大量精美壁画,是一座世界艺术宝库。 3莫高窟(1)地点:_鸣沙山的断崖上。 (2)开凿与扩建:开凿于十六国时期,_时进行过大规模扩建。 壁画以表现_故事为主,也有不少描绘世俗生活的,是一座集建筑、_、壁 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殿堂。 (3)地位:是世界上现存规模_、内容_的艺术宝库。 它于 1987
个 性化 设计 1.导入。 师:经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计算机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 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处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 你们都在哪里见过它。 能说说它的外形吗。 2.新授。 ( 1)按外观分类: 师:按照同学们的描述,我们可以把计算机从外形上分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三类。 我们就以台式计算机为例,一起来了解计算机的组成。 ( 2)组成:师依次出示显示器、主机
1、最新海量高中、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2)一、课题: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2)二、教学目标:)值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如何运用公式对三角式进行化简和证明。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 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倒数关系: , , (2)商数关系: , )平方关系: , , 22i22s22(练习)已知 ,求 )新课讲解:例 1 化简 2解:原式 2(68)12例 2 化简
1、最新海量高中、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一、课题: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二、教学目标:、三推导公式四、五;忆五组诱导公式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公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及对三角函数式的化简、证明;3加深理解化归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五组诱导公式的记忆、理解、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 1复习诱导公式一、二、三;2对“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的理解。 (二)新课讲解:1公式推导
我们了解了媒体的定义与分类,请大家思考: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哪些媒体。 这些媒体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示信息的。 又是如何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完成下表。 请同桌两两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我找同学来回答。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 , 学生积极踊跃发言。 设计意图 : 再将抽象的“媒体”生活化为平时见到的媒体。 (从理性到感性) 整个过程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体现了辨证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