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1内容摘要:
2、观察,认为鸦片贸易只是偶然因素,而西方工业化国家最终打开中国大门是必然趋势。 据此可以判断,只有正确。 2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答案干中“如此不正义” 、 “保护可耻交易”表明作者从道德角度不赞成英国发动战争。 故排除 A、B 两项;格雷斯顿在评价中仅从道德角度含糊其辞,没有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故答案选 C 项;D 4、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B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C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D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 项中的“殖民统治”说法不对,广州此时仅是通商口岸;清政府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来侵略,故 B 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但人民对外国人毫无畏惧,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故 C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 D 项说法错误。 5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 ”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这种认识在甲午中日战 5、争中被彻底摧毁“倭”指的是日本国ABCD答案正确揭示了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正确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思想变化,“倭”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对手日本国。 分析各选项,正是由于原因使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士大夫对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 正确,战争失败后给中国的国民以极大地冲击,特别是知识分子开始觉醒,正确。 本题选 C。 6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C列强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D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答案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及亚洲的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到 1 7、 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 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 稍有拦阻,即被戕害”。 这段文字直接控诉了()A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侵略军的罪行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的罪行D鸦片战争中英国在广州的罪行答案“各国洋兵” “捕拿义和团”可推断出这一现象是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故C 项为正确选项。 9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 8、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 黄埔条约 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答案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可知与辛丑条约的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相对应。 故选 D。 10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 ”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D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答案和团抵抗西方列强的入侵是积极的一面,排除 A 项;义和团运动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排除 B 项;二者并不存在推翻清王 10、春严词拒绝日本的理由最有可能是()A伪满洲国复辟帝制,冒天下之大不韪B伪满洲国为虎作伥,镇压抗日联军C中国人不应该代表外国参加奥运会D满洲乃中国领土一部分,应该代表中国参加而不是伪满洲国答案 项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日本侵华期间在东北扶植傀儡政权的事实。 挫其锋(1937)中描绘的是中日两个军人,代表中日双方军队,全副武装的日本侵略者看着手中的怀表计算着时间。 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A日军妄图速战速决B国民党军队积极抗战C国民政府实施了正确的抗战路线D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答案题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速战速决狂妄计划的破产。 本题从日本侵略者的角度间接考查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作用,突出 12、实不相符,皆排除。 15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 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C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答案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也没有壮大社会主义力量,故 A、C 两项错误。 B 项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影响,但不符合题意。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才使中国取得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故选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 13、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 ,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 ,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 170 周年反思材料二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 15、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7 分)(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 (3 分)答案(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的转折点。 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面对世界。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观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解析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内容回答,作者的观点主要是指出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 对这种转型的理解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三方面阐释。 第(2)问,归纳材料内容,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回答。 第(3)问,结合三大史观回答。 “清代中国”向近代文明转型,说的就是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惊醒了中国,中国人开始向。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