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同步训练 人民版必修1内容摘要:
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为了制定 1954 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 1 亿 5 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 138 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这说明 1954 年宪法()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题干材料中反映的宪法制定过程来看,宪法充分征求了人民的意见,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因此 1954 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 4、的光辉历程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答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 C 项正确。 A、B、D 三项均不全面。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 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 概括其主要内容。 (2)材料二中,何星亮认为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不得摘抄原文)(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和作用各是什么。 答案(1)时间:1949 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确立的。 主要内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因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特点和各民族的人口构成有利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需要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各民族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3)目的:通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7、。 作用:维护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和发展了民族大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第(1)(2)问均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紧扣材料,逐条列出。 题目难度并不大,但要从材料出发。 第(3)问联系所学直接解答即可。 基础巩固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因为()A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由中国共产党执政D由各党联合执政答案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由各党各派组成的政府,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但当时并没有照搬西方三权分立体制,C 项不等于民主;D 项不准确,联合政府不是联合执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 9、”由此可以看出()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答案954 年后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排除 A 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于 1949 年,排除 B 项;且表述错误,故排除;材料体现了政协由代行国家权力的机关转变为具有政治协商职能,故选 D 项。 41954 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1226 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人 10、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答案题考查了 1954 年一届人大及宪法,分析判断各选项,将错误项排除。 A 项人大制度并非各级人大都实行海选;B 项新中国成立,人民开始当家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D 项说法明显错误。 一届人大的主要功绩是为我国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故选C。 51951 年 12 月 25 日我国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1955 年改为自治州,下辖玉树县(结古镇)等六县。 它直接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多党合作的制度 12、大会制度,据此判断 A 项正确。 71954 年 12 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答案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材料 1954 年 12 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 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 1953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 1956 年。 故选 C。 8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 14、列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三1949 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国务院职务党派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共产党 1 3 29 1 2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假如你是一名新华社记者,请写一篇简要的报道。 (1 15、00字左右)(2)从材料二中可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3)材料三体现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 这项制度有何意义。 答案(1)开国大典。 报道要点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活动、意义。 (2)1954 年宪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 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它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解析第(1)问,回答时注意报道的要素。 第(2)问,从材料中的权力归属、材料的出处及由此体现出的 1954 年宪法的性质等方面归纳。 第(3)问,从材料三中党派的构成、职务的比例可分析出中共占 50%以上,居领导地位,由此再结合材料其他信息进行回答。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同步训练 人民版必修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