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1内容摘要:
2、如灭亡对外国人的损失很大,这说明在镇压人民革命问题上,中外反动势力具有一致性。 因此,正确。 1853 年,中外矛盾不但没有缓和,而且继续加剧,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市场只是部分被打开,列强对此不满,于 1856 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 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A金田起义 B 天朝田亩制度C定都天京 D 资政新篇答案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实际就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太平天国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3有民谣道:“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 4、。 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 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 ”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C北伐战争 D挺进大别山答案材料中“都建金陵废帝王”等信息可知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在南京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6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取代清朝的国旗龙旗。 其主要意图是()A建立公民社会 B反对封建迷信C反对满族专制统治 D实行分权制衡答案色旗体现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实质是对满族专制统治的否定。 故选C 项。 7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 6、制的人是疯子,辛亥革命后则认为坚持帝制的人是疯子,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知选 C 项。 9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 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 ;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 ,口中是个“民”字。 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D前 7、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答案题考查中国近代政治民主进程。 太平天国时期的写法“王”字在中间体现了统治者以个人为中心,说明其思想具有封建思想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中的写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说明民权运动取得一定成果。 101918 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怀着无比痛苦的心情回顾以往的历史:“夫去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 于是国民愈不聊生矣。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清政府已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已经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A BC 9、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 ,可判断题干材料反映的是 D 项。 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浓缩了丰富的历史。 右图印章见证了一段难忘的岁月,这主要是指()A “国民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B “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C “国共合作,筑就民族抗战坚固长城”D “和平民主,打倒美蒋反动派”答案印章内容可以看出是成立于 1931 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此相联系的是土地革命的内容。 13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起源于 17 世纪的法国,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 其中较有名的有“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改编的时代背景分别是()A北伐战争、 11、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答案、C 两项任务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D 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只有 A 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16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 , “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 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 13、听候差遣。 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 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孙中山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 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 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 14、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孙中山 1924 年北上宣言(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 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6 分)(2)归纳材料二的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 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8 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 (6 分)答案(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 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