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第3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同步训练 人民版必修1内容摘要:

2、派胡言,严重脱离事实。 3 大刀进行曲如此唱道:“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促使“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C华北事变 D八一三事变答案题意可知,这一事件揭开了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而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故选 B。 4美国时代周刊 1938 年 1 月 3 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 1937 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 13 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答案意关键信 4、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及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日本向英美宣战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答案(1)实行全民族抗战。 (2)为了自存与东亚之安定。 (3)主要原因:中国的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间的支持和配合。 解析第(1)(2)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回答。 第(3)问“主要原因”可以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作答。 基 6、使用。 31937 年 11 月 20 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 ”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B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粉碎了日军迅速的计划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答案军企图三个月,为此发动淞沪战役,但淞沪会战“抗战亘于三月” ,说明粉碎了日军迅速的计划。 4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A平津战役 B淞沪会战 8、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国民党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A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B国民政府组织大规模会战C为敌后战场开辟创造条件D配合了各国反法西斯战争答案937 年 7 月至 1938 年 10 月是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此阶段的抗日主要战场是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大规模会战,故 B 项正确。 A 项是敌后战场的战术;C 项是正面战场的意义;D 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 7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 10、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故正确答案为 D 项。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果排日行动再发展下去,也许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 ”“采取军事行动时需要哪些兵力,与关东军协商后由参谋部本部作战部提出计划。 ”1931 年 7 月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材料二当时,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零四百人,而在其周围,有二十二万中国军队,情况突然紧急起来,同时,居住该地的一百万帝国臣民也陷于严重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我军关心这种情况,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 为了这个目的,迅速开始行动,排除抵抗,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装。 1931 年 9 月 24 日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材料三“ 11、九月十八日事件之发生,我方不外毅然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 ”1932 年 8 月 25 日日本外相内田康哉关于满洲问题的演说请回答:(1)你认为这三则材料的内容哪些是真实的。 哪些是虚假的。 为什么。 (2)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哪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驳斥材料三日本“出于正当防卫”的观点。 答案(1)材料一是真实的。 因为它是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的“方案大纲”。 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是虚假的,因为它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站在侵略者立场上为自己的侵略罪行进行辩护的材料。 (2)材料二说日本“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 ,材料三说日本“出于正当防卫”。 (3)材料一说明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了发动军事行动的“计划” ;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军队并未先进攻日军,是日军“先发制人” , “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装”。 所以材料三中说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的说法是荒谬的。 解析第(1)问,可根据三则材料的时间分析。 第(2)问,抓住材料二中“先发制人” ,材料三中“正当防卫”分析。 第(3)问,根据材料一中“作战部提出计划” ,材料二中“先发制人” “解除中国军队的武装”等信息分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