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青玉案课堂实录内容摘要:

在老师总结一下刚刚那个问题的要点。 词的很多语句写出了元宵节的夜晚,热闹非凡,男男女女都在节日中尽情地欢乐。 那么,在大家都在欢乐时候,我们的作者却是独特的,他,到底在干什么呢。 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 〔五、研读感知二〕 师:大家先把最后三句话有感情的朗诵一遍,然后自主和合作找出一下问题的答案。 (展示PPT4) 1:作者寻的是谁。 2:他寻的是怎么样一个人。 3:他为什么要寻这样一个人,这么个“他”还 有寓意吗。 (生读,然后活跃地讨论) 师: 我们通过语句,很容易就知道作者要寻的是 —— 生: “那人”。 师: 没错。 那人是作者在哪里寻到的。 生 1:灯火阑珊处。 师: “灯火阑珊”应该怎么理解。 生 1:灯火很少吧,而且应该是在人群稀疏的地方。 师: 好。 那么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到什么样的人和他对比呢。 生 2:前面那些骑着高头大马,乘着雕花豪华车,衣服熏了香的俗气男女。 师: 呵,你认为他们是俗气的。 生 2:是。 因为他们太爱好这些虚荣的东西。 后文说那些女子戴着蛾儿、雪柳,身上穿着金黄色的 丝缕也是这意思。 师: 很好。 我们从你的话当中已经看到了一个很可贵的信息,繁华中的男女是俗气的,而作者要寻找的“那人”却是超俗的。 这样的艺术手法我们可以称作为什么。 生 3:衬托。 师: 对了,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现在大家注意屏幕,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他”指的是什么人。 男的还是女的呢。 这个“他”还有什么寓意吗。 大家刚才如果讨论完整了可以主动站起来说说看。 生 4:我觉得“他”应该是个女子 ,而且是个很美的让作者心动的女子。 不然作者为什么会“寻他千百度”呢。 师: 大家都同意吗。 (有人说不,有人说同意) 生 5:如果单纯地写女子,又不免俗气了。 我觉得应该还有其他含义的。 师:(及时地问他)你认为还有什么含义呢。 生 5:还不知道。 (其他学生笑) 师: 哪位同学能试着说一下。 生 6:古代的人说“士为知己者死”,我觉得能让作者寻上千百遍的,除了心爱的女子外,还可以是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知己吧。 男人很重视朋友的。 (其他学生笑) 师:很有见地。 要真正了解“他”是谁,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文字。 (展示 PPT5)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 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 作者寻找着知音。 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 ) 师: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