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课堂实录内容摘要:
错了很多字,有的停顿也错了。 读完后我还是对他们充分肯定,然后纠正他们读错的地方。 例如“辍”“怃然”“” 大家通过朗读后发现文章当中出现了那些人物。 学生说接舆,长沮,接泥,丈人。 还有吗。 学生没反应。 我为他们补充:守门人,和挑筐的荷蒉者 这些人如果我们把他们分成两类,怎么分。 叫了一个女生。 “孔子和回答孔子的人” 回答孔子的人在历史上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什么。 没有学生反应。 好长时 间有一个学生说隐士。 我就在黑板上板书“孔子”和“隐士”。 孔子周游列国,秉承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请问这个“其”代什么。 一片沉默。苏教版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课堂实录
相关推荐
绕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①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 ③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
句翻译指点 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 ,“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
论辩,研究学习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 在学生表 演的基础上,再引导激发学生探索问题。 实际上学生理解表演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质疑的过程。 学生提出研讨的问题主要有: 1.剧中两个流浪汉到底做了什么。 他们言行有何特点。 如何看待剧中人物。 2.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 为什么要等待。 等待的结果如何。 等待有何意义。 3.“戈多”到底是什么。 剧作的重心是“戈多”还是“等待”。
动学案 一、教师预设的疑点、难点、拓展点: 疑点 歌优美的体会诗意境。 解决办法: 学生自护着座探究解疑。 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 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体会。 拓展点 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子对此表明孔事的重视。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小结: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歌:唱歌 兮:语气助词 何:多么 已:停
1、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测试卷(时间:45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共 32 分) )=y+2 =3=1 1 的解是( )8 43 确的是( )x+1,移项,得 31+-5(去括号,得 3t= ,未知数系数化为 1,得 t=1 化成 3x=6 )程 +1 去分母得( )2+32 9x+3)(9x+3)(9x+3)(9x+3)(9 ,天平呈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