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2内容摘要:
呢。 指名学生说。 B、学习第二自然段: ( 1)、边读第二自然段,边用“ —— ”画出描写去茅坪挑粮所遇到困难的句子,可在重点词下做记号。 ( 2)、指名交流: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 3)、想象 一下:“五六十里”会有多远。 联系生活:我们去城北公园玩,大约走 2 里的路,五六十里,要走30 次城北公园这么远的路。 “山高路陡”:师在黑板上画出“高山”的简笔画,让生体会山的高、险。 想象一下,山有多高,山路会怎么陡峭,红军战士在这样的山路上挑粮行走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们 „„ ( 4)、指导感情朗读第 2 自然段第二句 ( 5)、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 (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大家了。 ( 6)、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通过学习这二段,我们知道山高路陡,挑粮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 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已经解决了自己原先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剩下的不懂处咱们下节可再来学习。 学习 3 个生字 守、攻、必、 重点:“必”的笔顺及占格情况 完成课堂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⒈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 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仿照例句,把有“更加”一词的句子补写完整。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 段。 4。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2
相关推荐
合了,书上用的是什么词。 (会师) “会师”就是指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 ③让学生看书上插图。 “朱德记”三个字写在哪儿呢。 (扁担上) “记”在这里表示标志、符号。 在扁担上写“朱德记”表 示这根扁担是谁的呢。 (朱德的) (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 3 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①让学生带着质疑 3 默读课文
诉梅兰芳要当好京剧演员,不光嗓子好、身体棒、眼睛还要有神,因为舞台上的演员常常要通过眼神来告诉观众他是高兴了、生气了、还是难过。 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儿,不具备唱戏的 条件,所以师傅认为他不是唱戏的料。 我们一起来把师傅的话读读吧。 齐读第一段。 三、 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面对困难,梅兰芳是退缩,放弃了吗。 出示: “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指名读。 (评价:老师听出来了
诗人 看哪个小组做的诗,最有韵味。 成功检测 水乡什么多。 家乡什么多。 校园什么多。 多。 多。 多。 东 ,西 , 东 ,西 , 千 ,万 , , , ,。 21《水乡歌》一日一练 年级 二年级 主备人 刘霞 审核人 使用人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uǐ xiānɡ ch249。 ch249。 b225。 i fān d224。 nɡ qīnɡ bō pi224。 n pi224。 n
一旁作指导。 我就想为我的孩子们提前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3主问题提出 课程标准指出,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孩子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会抛出一个疑问。 达尔文的发现是什么呢。 他是如何发现的。 这是全文教学的一个主问题。 主问题,按照我的理解,它就等同于我们的脊梁,因此它是课文教学进程的核心。 它对于孩 子和作为教师的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对于孩子来说。
学 习 过 程 补充修改意见 (一) 复习检查 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指名朗读课文。 (二) 围绕“藏”和“找”学习课文。 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 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 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 岖的山路上。 从
读生字卡片。 扩词:达 岛 因 存 二、分析理解。 细读第二自然段。 ( 1)齐读。 (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 3)第二 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读第三自然段。 ( 1)指导读。 ( 2)理解第 1 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 “反复”说明了什么。 “终于”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 3 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