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1内容摘要:
学 习 过 程 补充修改意见 (一) 复习检查 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指名朗读课文。 (二) 围绕“藏”和“找”学习课文。 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 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 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 岖的山路上。 从 “满满 ”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 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如:从井冈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远,而且山高路陡,十分难走。 尤其挑着粮食就更吃力了。 什么是 “山高路陡 ”。 什么是“崎岖”。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 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过 渡: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 一个 “藏 ”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真是 “藏中见真情 ”哪。 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 从哪个词看出来。 也就是战士们没有如愿以偿。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又找来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1
相关推荐
一旁作指导。 我就想为我的孩子们提前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3主问题提出 课程标准指出,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孩子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会抛出一个疑问。 达尔文的发现是什么呢。 他是如何发现的。 这是全文教学的一个主问题。 主问题,按照我的理解,它就等同于我们的脊梁,因此它是课文教学进程的核心。 它对于孩 子和作为教师的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对于孩子来说。
呢。 指名学生说。 B、学习第二自然段: ( 1)、边读第二自然段,边用“ —— ”画出描写去茅坪挑粮所遇到困难的句子,可在重点词下做记号。 ( 2)、指名交流: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 3)、想象 一下:“五六十里”会有多远。 联系生活:我们去城北公园玩,大约走 2 里的路,五六十里,要走30 次城北公园这么远的路。 “山高路陡”:师在黑板上画出“高山”的简笔画
合了,书上用的是什么词。 (会师) “会师”就是指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 ③让学生看书上插图。 “朱德记”三个字写在哪儿呢。 (扁担上) “记”在这里表示标志、符号。 在扁担上写“朱德记”表 示这根扁担是谁的呢。 (朱德的) (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 3 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①让学生带着质疑 3 默读课文
读生字卡片。 扩词:达 岛 因 存 二、分析理解。 细读第二自然段。 ( 1)齐读。 (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 3)第二 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读第三自然段。 ( 1)指导读。 ( 2)理解第 1 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 “反复”说明了什么。 “终于”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 3 句。
填空。 发现 发明 ( )屋角有个马蜂窝。 ,终于( )了电灯。 观察 观看 ( )《雷锋的故事》这部电影。 ( ),终于找到了答案。 四、按课文内容
5、【解答】答案:B 么也没有,表示否定含义;切;物,用于肯定句中,用于问句中,表示委婉的请求;何事情,用于问句和否定句中,根据句子I 这是肯定句,表示某事,用不定代词 选:B9、 (2016黔东南州)a of on ou ()A点】不定代词【分析】妈盘子里有几块面包,你可以吃一块【解答】答案:A意思是一(块,片,个,把,只等等)用来表示相同物体当中的一个,也就是同类异物;意思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