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解析 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内容摘要:
2、、 放 大 的 虚 像2 ( 2016大 连 ) 在 做 凸 透 镜 成 像 实 验 时 , 将 点 燃 的 蜡 烛 沿 着 光 具 座 , 从 凸 透 镜 二 倍 焦 距以 外 的 某 位 置 向 焦 点 移 动 在 此 过 程 中 , 像 的 大 小 及 像 距 的 变 化 情 况 是 ( )A 像 和 像 距 都 逐 渐 变 大 B 像 和 像 距 都 逐 渐 变 小C 像 逐 渐 变 大 , 像 距 逐 渐 变 小 D 像 逐 渐 变 小 , 像 距 逐 渐 变 大3 ( 2016上 海 ) 某 凸 透 镜 的 焦 距 为 10 厘 米 , 若 物 理 在 光 屏 上 所 成 的 像 3、离 该 透 镜 的 距离 大 于 30 厘 米 , 则 物 体 离 该 透 镜 的 距 离 可 能 为 ( )A 3 厘 米 B 13 厘 米 C 23 厘 米 D 33 厘 米4 ( 2016宜 昌 ) 小 明 同 学 在 做 凸 透 镜 成 像 规 律 的 实 验 中 , 光 屏 上 得 到 烛 焰 清 晰 的 像 , 同组 的 小 华 不 小 心 将 手 指 尖 触 摸 到 凸 透 镜 , 这 时 光 屏 上 ( )A 出 现 手 指 的 实 像 B 出 现 手 指 的 影 子C 烛 焰 的 像 变 得 不 完 整 D 烛 焰 的 像 完 整 , 但 变 暗5 ( 2016娄 底 ) 某 4、 班 同 学 在 “探 究 凸 透 镜 成 像 规 律 ”实 验 中 , 记 录 并 绘 制 了 像 到 凸 透 镜的 距 离 v 跟 物 体 到 凸 透 镜 的 距 离 之 间 的 图 象 , 如 图 所 示 , 下 列 判 断 正 确 的 是 ( )A 该 凸 透 镜 的 焦 距 是 4当 = , 在 光 屏 上 能 得 到 一 个 缩 小 的 像C 当 =5 成 放 大 的 像 , 投 影 仪 就 是 根 据 这 一 原 理 制 成 的D 把 物 体 从 距 凸 透 镜 3 移 动 到 8 的 过 程 中 , 像 逐 渐 变 小6 ( 2016绵 阳 ) 人 们 在 生 活 中 遇 到 6、阳 ) 关 于 光 现 象 , 下 列 关 联 错 误 的 是 ( )A 影 子 的 形 成 光 沿 直 线 传 播B 缥 缈 不 定 的 海 市 蜃 楼 光 的 反 射C “老 花 眼 ”戴 “老 花 镜 ”凸 透 镜 对 光 有 会 聚 作 用D 朗 朗 夜 空 的 星 光 闪 烁 光 的 折 射10 ( 2016兰 州 ) 关 于 光 现 象 ,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 )A 凸 透 镜 只 对 平 行 光 线 有 会 聚 作 用B 人 向 平 面 镜 走 近 时 , 他 在 镜 中 的 像 逐 渐 变 大C 黑 板 面 反 光 是 由 于 光 发 生 漫 反 射 造 成 的 7、D 日 食 的 形 成 是 由 于 月 球 挡 住 了 太 阳 射 向 地 球 的 光11 ( 2016鄂 州 ) 小 磊 在 “探 究 凸 透 镜 成 像 规 律 ”的 实 验 中 , 将 凸 透 镜 A 固 定 在 光 具座 上 35 , 移 动 光 屏 使 烛 焰 在 光 屏 上 成 清 晰 的 像 , 如 图 甲 所 示 , 接 着 , 他 将 凸 透 镜 凸 透 镜 B 并 保 持 烛 焰 和 透 镜 位 置 不 变 , 移 动 光 屏 再 次 得 到 清 晰 的 像 如 图 乙 所 示 , 则下 列 说 法 中 正 确 的 是 ( )A A 的 焦 距 小 于 B 的 焦 距 , 9、 到 一 个 倒 立 的 、 放 大 的 实 像 该 凸 透 镜 的 焦 距 可 能 为 ( )A 5 10 15 18( 2016河 北 ) 探 究 凸 透 镜 成 像 的 规 律 时 , 光 屏 上 得 到 一 个 倒 立 、 缩 小 的 烛 焰 像 , 将蜡 烛 向 凸 透 镜 移 近 一 倍 焦 距 的 距 离 下 列 烛 焰 成 像 情 况 , 不 可 能 出 现 的 是 ( )A 缩 小 的 实 像 B 等 大 的 实 像 C 放 大 的 实 像 D 放 大 的 虚 像14 ( 2016郴 州 ) 如 图 所 示 , 烛 焰 在 光 屏 上 成 清 晰 的 像 当 把 蜡 烛 向 10、左 移 动 一 段 距 离 ,要 在 光 屏 上 再 次 成 一 个 清 晰 的 像 , 应 该 ( )A 保 持 凸 透 镜 不 动 , 光 屏 向 左 移B 保 持 凸 透 镜 不 动 , 光 屏 向 右 移C 保 持 凸 透 镜 和 光 屏 都 不 动D 以 上 说 法 都 不 对15 ( 2016威 海 ) 如 图 所 示 , 图 甲 测 凸 透 镜 的 焦 距 , 图 乙 “探 究 凸 透 镜 成 像 的 规 律 ”,在 图 乙 所 示 的 位 置 光 屏 上 成 清 晰 的 像 ,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 )A 由 图 甲 可 知 凸 透 镜 的 焦 距 是 40图 乙 12、个 凸 透 镜 正 对 太 阳 光 , 在 距 凸 透 镜 10 得 到 一 个 最 小 、 最亮 的 光 斑 , 若 将 一 个 物 体 放 在 凸 透 镜 前 30 , 则 可 在 凸 透 镜 的 另 一 侧 得 到 一 个 ( )A 倒 立 、 缩 小 的 实 像 B 倒 立 、 放 大 的 实 像C 正 立 、 缩 小 的 实 像 D 正 立 、 放 大 的 虚 像【 分 析 】 阳 光 聚 焦 的 方 法 确 定 凸 透 镜 的 焦 距 根 据 凸 透 镜 成 像 的 三 种 情 况 确 定 成 像 情 况 【 解 答 】 解 : 将 一 个 凸 透 镜 对 准 太 阳 光 , 可 13、在 距 透 镜 10 地 方 得 到 一 个 最 小 亮 点 ,所 以 凸 透 镜 的 焦 距 f=10 个 物 体 放 在 这 个 透 镜 前 30 , 此 时 U 2f, 成 倒 立 、 缩 小 的 实 像 故 选 A【 点 评 】 掌 握 凸 透 镜 成 像 的 三 种 情 况 : U 2f, 成 倒 立 、 缩 小 的 实 像 ; 2f U f, 成倒 立 、 放 大 的 实 像 ; U f, 成 倒 正 立 、 放 大 的 虚 像 2 ( 2016大 连 ) 在 做 凸 透 镜 成 像 实 验 时 , 将 点 燃 的 蜡 烛 沿 着 光 具 座 , 从 凸 透 镜 二 倍 焦 距以 14、外 的 某 位 置 向 焦 点 移 动 在 此 过 程 中 , 像 的 大 小 及 像 距 的 变 化 情 况 是 ( )A 像 和 像 距 都 逐 渐 变 大 B 像 和 像 距 都 逐 渐 变 小C 像 逐 渐 变 大 , 像 距 逐 渐 变 小 D 像 逐 渐 变 小 , 像 距 逐 渐 变 大【 分 析 】 根 据 凸 透 镜 成 实 像 时 , 遵 循 物 近 像 远 像 变 大 的 特 点 进 行 分 析 【 解 答 】 解 : 当 物 距 大 于 一 倍 焦 距 f 时 , 凸 透 镜 成 倒 立 的 实 像 , 且 物 距 越 小 , 像 距 越 大 ,成 的 像 也 越 大 15、; 所 以 将 蜡 烛 从 二 倍 焦 距 外 的 地 方 逐 渐 向 凸 透 镜 的 焦 点 靠 近 的 过 程 中 , 像 距逐 渐 变 大 , 像 逐 渐 变 大 故 选 A【 点 评 】 此 题 考 查 了 成 像 特 点 与 物 距 大 小 变 化 的 关 系 , 要 掌 握 物 近 像 远 像 变 大 的 含 义 3 ( 2016上 海 ) 某 凸 透 镜 的 焦 距 为 10 厘 米 , 若 物 理 在 光 屏 上 所 成 的 像 离 该 透 镜 的 距离 大 于 30 厘 米 , 则 物 体 离 该 透 镜 的 距 离 可 能 为 ( )A 3 厘 米 B 13 厘 米 C 23 厘 米 D 33 厘 米【 分 析 】 ( 1) 凸 透 镜 成 像 的 三 种 情 况 : u 2f, 成 倒 立 、 缩 小 的 实 像 ,2f v f 2f u f, 成 倒 立 、 放 大 的 实 像 , v 2f u f, 成 正 立 、 放 大 的 虚 像 ( 2) 实。2016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解析 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
相关推荐
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当代诗人柯岩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写的诗歌 —— 《周总理,你在哪里》。 ” (二)说知识回顾 诗歌的特点 —— “三美”: 节奏美; 情感美; 画面美。 掌握好诗歌的特点是学好诗歌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重要的一环。 (三)说学习新课 这一环节具体分为四个步骤: 听示范朗读 《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反映的是七十年代人们对总理的挚爱深情,对于
:既有批注,又有自省,还不失时机“笼络人心”,不愧是一班之长。 (转向全体同学) 除了词句,其他方面呢。 生 6:我很欣赏本诗的语言。 诗中语言,不见丝毫装饰,朴素如随口而出,明白如话,如话家常。 师:嗯,我有同感。 生 7:就本诗结构而言,不断转折是本诗的特色,草盛豆稀不仅不弃,反而早出晚归,精心侍弄。 言及归来似乎无话可说,诗人转而道狭 草长。 露打湿衣,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说不足惜
一部分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合适的人物语言作为该部分的小标题。 我们分一下工,第 4 排的同学分别负责第一到第四个小标题,第 5排和第 6排的同学负责第五个标题。 反应快的同学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可以兼顾其他部分。 (生思考并动手换标题, 师观 察到学生都完成后开始交流。 ) 师:好。 现在我们开始交流,从最后一部分开始。 这小组有人举手,谁先说 ? ( “外婆,你不要我了。 ”
我们分节揣摩,注意节奏、重音探讨。 第 1 节 :( 1)学生齐读第一节,注意哪些字应重读,请划出来。 提问:重读的词有哪些。 ( 2)提问:为什么要重读这些词。 (明确:“好”高度概括了人民崇敬和怀念的原因,又引出下文对周总理不朽业绩的追忆。 “哪里”、“想念” 反复倾诉人民的深切怀念之情。 ) ( 3)节奏、重音的标注并不绝对,请看大屏幕,看看这样的停顿怎么样。 请一个同学示范、朗读一下。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 (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
寂 ” 源于此诗,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登岳阳楼》 一、感受诗境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