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内容摘要: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 (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 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三、教师总结 :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四、板书设计 1— 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 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五、教后记: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 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 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 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第二课时 教 与学目标 : 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 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 与 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 生活。 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 : (三味书屋的生活) 默读 10—— 24段,思考下列问题:。 ———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 —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 1)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4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5①有好看的 (视觉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有好听的 (听觉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有好玩的 (触觉 ):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④有好吃的 (味觉 ):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 2)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苏教版语文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相关推荐
我们分节揣摩,注意节奏、重音探讨。 第 1 节 :( 1)学生齐读第一节,注意哪些字应重读,请划出来。 提问:重读的词有哪些。 ( 2)提问:为什么要重读这些词。 (明确:“好”高度概括了人民崇敬和怀念的原因,又引出下文对周总理不朽业绩的追忆。 “哪里”、“想念” 反复倾诉人民的深切怀念之情。 ) ( 3)节奏、重音的标注并不绝对,请看大屏幕,看看这样的停顿怎么样。 请一个同学示范、朗读一下。
2、、 放 大 的 虚 像2 ( 2016大 连 ) 在 做 凸 透 镜 成 像 实 验 时 , 将 点 燃 的 蜡 烛 沿 着 光 具 座 , 从 凸 透 镜 二 倍 焦 距以 外 的 某 位 置 向 焦 点 移 动 在 此 过 程 中 , 像 的 大 小 及 像 距 的 变 化 情 况 是 ( )A 像 和 像 距 都 逐 渐 变 大 B 像 和 像 距 都 逐 渐 变 小C 像 逐 渐 变
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当代诗人柯岩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写的诗歌 —— 《周总理,你在哪里》。 ” (二)说知识回顾 诗歌的特点 —— “三美”: 节奏美; 情感美; 画面美。 掌握好诗歌的特点是学好诗歌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重要的一环。 (三)说学习新课 这一环节具体分为四个步骤: 听示范朗读 《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反映的是七十年代人们对总理的挚爱深情,对于
寂 ” 源于此诗,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登岳阳楼》 一、感受诗境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
交流听时想象的画面。 四、明确题目 今天是星期天,爸爸妈妈都在单位加班,我一个人在家。 做完作业以后,桌上的小闹钟引起了我的兴趣。 “它为什么每天早晨到时候就响呢。 盖子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呢。 ”趁着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决定打开来看个究竟。 于是我找来了工具,打开后盖,把零件一个一个拆下来,哦,原来闹钟的结构是这样的,这下我知道了。 我 准备把闹钟重新组装起来,没想到,拆开容易,再装起来,就不容易了
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 己遁世情怀诗篇。 2.作者简介 常建 (708765?),唐代诗人 ,籍贯、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 727)进士。 天宝中为盱眙尉。 后隐居鄂渚的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