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内容摘要:

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 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 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 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 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