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练习 1.3 普通话和方言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暑假”的“假” 读“其余都读“ B 项,“ 口供 ”“供认不讳”的“供”读“其余都读“C 项,“唱主角” 的 “角”读“其余都读“D 项,都读“。 答案: 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风披靡衡量/量体裁衣晕车/晕头转向 亲家/一哄而散 剥削/生吞活剥泄露/公开露面 切题/虚与委蛇 绿茵/绿林好汉济贫/无济于事 喷嚏/营扎寨 病症/不治之症巷道/街谈巷议 挨打/挨门挨户解析: A 项,加点字依次读为 “m/m,B 项,加点字依次读为“b,C 项,加点字依次读为“l/l,j,D 项,加点字依次读为“z/,i/i”。 答案: 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最新海量高中、栏横槛 寒舍/退避三舍抨击/囤积 3、居奇 慰藉/声名狼藉知识/绰绰有余 侥幸/矫枉过正扺掌/口铄金 偏裨/纵横捭阖啜泣/笔耕不辍解析: A 项,加点字依次读为 “B 项,加点字依次读为“j,C 项,加点字依次读为“D 项,加点字依次读为“l/p/答案: 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酒训诂姑息养奸 倒 燎原 眼花缭乱 灭 扦插 迁延时日 日 慰藉 汲取经验 佶屈聱牙解析: A 项,“训诂”的“诂” 读“其余都读“B 项,均读“C 项,“歼灭”的“歼”读“,其余都读“D 项,“慰藉” 的“ 藉”读“ 其余都读“答案: 都正确的一项是()o )虔诚( 手锏( 藕断丝连( u)歆羡( 脖子( 烜赫一时( 烟囱( 场券(爱憎分明( 谂知( 禁城 5、们希望这个网站能成为您与中国历史沟通的桥梁。 我们将用丰富的资源、全新的技术来为您服务,使您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您想要的信息。 普通话” 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1020 字)。 参考答案: 说地地道道普通话,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天下。 “ 知音 ”才更知心请讲普通话。 普通话标准音,让华夏儿女更“知心”。 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 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二、文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113 题。 (导学号 50720003)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 6、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 ”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所以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 “雾” 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 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 霾就不同了。 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 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颗粒物 )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 近来竟与“雾”组合成“ 7、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 词典中不见“ 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 如后汉书郎 传 “霾雾蔽日”) 和“ 风霾”(如魏书 崔光传 “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 ”“黄霾” 等。 虽然词典中不见“ 雾霾”一词的身影 ,但它却在 2013 年“ 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 是旧词“ 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 “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 中心词是 “雾”;“雾霾”则是“ 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 癸卯卜,王占曰 ,其霾甲辰”和“ 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 前人对 8、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 20 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 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 ”“雨”在这里读为 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 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 晋书天文志 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 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 年) 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霾”字从结构上说,是“ 从雨貍声 ”。 义符是“雨”, 10、言,之所以借“ 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 ,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 (选自 2014 年第 7 期咬文嚼字,略有删节)正确的一项是()不仅毫无美感 ,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 D.“雾霾”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 但“雾霾”近来频繁见诸报端 ,并在 2013 年成为年度热词。 解析: A 项,“一直”错,原文中“如今已成为污染”,说明霾以前仅仅是自然现象 ,而并不被人们视为污染。 答案: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但有所不 11、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有雾的这种美感。 雾霾” 与旧词“霾雾”, 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 C.“霾雾”是“夹杂有尘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 D.“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 这说明“霾”在商代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 解析: A 项,“其主要区别”,无中生有,文中无据。 两者主要区别应为:霾如今是污染,而雾不是污染。 答案: 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尔雅 康熙字典乃至 20 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 B.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这句话意思是说,“霾” 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 C.“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 雨 ”,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 ”,说明“霾”的读音。 D.“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 ,也可能是因为“ 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 解析: B 项,“雨 ”的翻译应为“降下”,尘土降下,而非“ 下雨”。 答案: B。2016秋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运用》练习 1.3 普通话和方言 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