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上神奇的水说课稿内容摘要:

材料中的孔隙(缝隙)的大小有关,孔隙(缝隙)大,水可能上升地高(低),孔隙(缝隙)小,水可能上升地低(高),这样的表述会对学生接下来的实验目标指向会非常明确,而不是毫无目的地乱玩一气。 在三年级就对假设进行了这样的训练,通过今后的复习和引导,学生会很熟练掌握“假设”这一过程技能的。 四、验证假设,总结规律。 在孔隙大小或者缝隙大小这个实验装置上,鉴于三年级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比较 弱,此时教师的指导性要充分发挥,要给他们现成的实验装置,直接提供一组直径大小不等的玻璃管,让学生直接做这个实验。 在这个环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也有争论,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要一些直径不同的材料还教师直接给材料,我认为,指导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事物或现象展开探究,并不是说不能给他们提供帮助,相反,在学生不能完成探究时,对于硬件条件,教师可以给予帮助的要帮助,重要的是学生对整个探究流程中的某些重点环节在一节课要给予重点训练,在探究的程序上要能够有清晰的理解,在思维上有所收获。 对有学生提到的“缝隙”这个观点,此时也可以 用录像演示的方法向学生予以展示,即用两块玻璃片夹着一根牙签,将这个装置用棉线捆紧,放入水中,会发现一条弧形的水线,缝隙越小,水线的高度越高,缝隙越大,水线的高度越低,这样的事实,重复证明了水的毛 细现象与缝隙或者孔隙有密切的关系,再次用事实构建深入的毛细现象概念。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让他们汇报交流,有什么共同的现象,教师最后小结:当这些含有细微缝隙的物体与水接触时,水就沿着缝隙往上爬或四周散开,孔隙越小,爬升的高度越高,像这种现象,科学上把它叫做毛细现象。 五、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仅仅对毛细现象的概念有所理解还不够,只有将这些理解运用到生活中,才是科学学习的最根本的目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日常所见的有纸巾、棉布、毛巾吸水等)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水的特征的几个实例,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科学和我们密切联系,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 特别是学生发现棉线也能够给花浇水的原理原来是毛细现象的原理时,课堂达到高潮。 以上所说的仅仅是一个实验内容,从课时划分上看,就需要一个课时的时间来完成,对于本课的教学,可以分课时来划分,用三个课时的时间对水的这些特点有个全面的认识,第一课时进行毛细现象的探究活动,第二课时进行背面张力和压强压力的探究,第三课时进行浮力溶解的活动。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将浮力作为单独一课时进行教学。 下面,我想简要说说每个活动教学的程序: 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关于往硬币上的滴水实验,对滴管的使用要向学生做一下指导。 先预测一元硬币表面最多能容纳多少滴水。 然后用滴管往一元硬币的表面上滴水,记录数据并观察现象。 关于装满水的被子里放曲别针 的实验,先预测: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多少枚之后水才会溢出来。 然后试一试,看 预测的对不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