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科学 专题2-物质的特性二 物态变化(含解析)内容摘要:
3、, “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图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在 t 时 4 ,水开始沸腾B在 t 时 4 t 时 6 过程中,水不吸热C在 t 时 6 继续加热,水温仍是 100 D在实验时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解析如图,水的初温是 90 ,水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在第 4 间,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 100 不变,所以水从第 4 始沸腾,实验时水的沸点是 100 ,在第 6 后继续给水加热,水还是处于沸腾阶段,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 100 不变。 答案2013江苏南通实验中学,3)早晨看见草叶上的露珠,露珠的形成原因与图中相同的是 ()解析首先要明确露珠是液化现象,然后对选项中的 5、汽化形成的D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解析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液化现象。 答案选择题6(2015江苏射阳模拟,17)民谚俗语常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 “缸穿裙,大雨淋” ,夏天水缸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选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形成小水滴向下淌,水缸好象穿上了裙子;“霜前冷,雪后寒” ,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的_现象,形成前环境温度低于 0 ,这一过程中水蒸气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解析 7、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液态的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使人体受伤部位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答案液化汽化吸收减小8(2014黑龙江哈尔滨调研,39)如图是研究汽化、液化中的吸、放热实验装置,在左右两个大试管中分别加入 1/3 的水。 实验中发现要维持左侧试管中水沸腾状态不能撤去酒精灯。 说明_;右侧装置中能够说明液化放热的现象是_。 解析(1)左管发生的是水的沸腾现象,水在沸腾后,撤去酒精灯停止加热,水的沸腾停止,说明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热;(2)右管发生的是液化,由于液化放热,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右管中的水的温度会升高,温度计示数升高。 答案 水沸腾过程需要吸热右侧温度计示。2016中考科学 专题2-物质的特性二 物态变化(含解析)
相关推荐
板书:(可能有:①我们村一共有多少人。 ②每排有多少幢楼。 ) 3. 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上面两个问题。 (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相互交流。 ( 2)集体交流,指名分析。 例如解决第一个问题要用到哪 2 个信息。 你是怎么想的。 集体交流后再订正。 例如参观玩具厂: 1. 提问:从图中 你能知道些什么。 (文具厂、工人、工人的话语)学生独立收集信息。 ( 1)我上午 做了 48 个。 (
都是它的 1/4。 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 4)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 5)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 (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 比较分数大小 ( 1)展示作品:圆形表示的 1/ 1/4 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能说出哪个分数大。 生 1: 1/4 生 2: 1/2 1/2表示哪一部分。 (一大块) 1/4呢。 (一小块)中间用什么符号。
作或同桌一起操作,注意摆出的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学生的摆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 1) 用 4 根长 3 厘米的小棒拼。 ( 2) 用 4 根长 5 厘米的小棒拼。 ( 3) 用 2 根长 3 厘米 和 2 根长 5 厘米的小棒拼。 ( 4) 用这 8 根小棒拼。 用 12 个边长 1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 有几种拼法。 两人一组拼。 选择几种,算算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思考:
生自由提问,引导学生感受到: 10 克黄豆只有 几十粒, 1 克是很轻的) 谈话:你们小组称出几十粒黄豆,你就拿几粒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克的重量。 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1 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指名说,全班交流。 3. 感受 1 克的重量。 小组活动 2 谈话: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 2 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 提问:谁来说说, 2 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 2
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图。 明白一个看台座位的排列排列情况,计算出 一个看台的座位数。 讨论怎样估计 4 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你能笔算吗。 尝试笔算。 指名板演。 其余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讨论怎样想的。 比较笔算和估计的结果,进行验证
2、,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 清代二百余年间,此亭美誉长(衰,成为北京城中一处名(迹。 陶然亭有三大匾额:最早的是建亭人江藻亲笔题写的;另有书画大师齐白石题写的篆书,沉厚宽博,笔象朴拙;还有现代学者郭沫若所题的行书,舒展灵动,收放自如。 楹联亦有三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