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上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3内容摘要:
候开始的。 0 时用 24 时记时法 表示就是 0时。 (电脑出示钟面图)那时你一般在做什么呢。 (睡觉)可能还在做梦呢,在甜蜜的梦境中崭新的一天开始了。 板书: 0 时 ( 2) (点击电脑,时针转动 )时针转到 1 时现在是什么时间了。 ( 1 时、凌晨1 时)板书 : 凌晨 1 时 用 24 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 1 时。 ( 3)时针转至 8 出现学生升旗图片。 问:现在又是什么时间了。 你会用 24时记时法表示吗。 与你的同伴互相说一说,谁来说。 上午 8 时用 24 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 8 时。 板书: 8 时 上午 8 时 ( 4)(时针继续转动到 10,汇报,再转到 12)时针走了一圈,现在是什么时间了。 你会用 24 时记时法表示吗。 自己轻声说一说,谁来说。 中午 12 时用 24 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 12 时。 ( 5)小结:从 0 时开始到 12 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 在这 12 个小时中,用24。苏教版数学三上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3
相关推荐
根据结果修正作业。 2. 交流预习作业 .3, .激活经验,准备迁移 . ,初步建构算法。 分析学生中产生的几种错误情况,给予纠正,并简要归纳计算方法。 ,进一步完善计算方法。 三、在多层练习中完善计算方法。 (预设 14 分钟 ) “想想做做”第 1 题 . ( 1)第 1题,积是三位数与例题完全一样。 但第 3题,积是四位数,是例题基础上的变化,同时也是后面第 3大题的基础。 (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菜单上的要求自学。 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3.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相同,有什么不同。 3.小组交流学习收获,完善认知结构。 三、比较分析、提炼建模(预设 5 分钟) 1.列式解答。 2.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3.比较两题的异同,明确 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的区别与练习。 《板块三》 1.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 结果是多少。 2.师:你是怎么算的呢。
=60,再算 4+5=9,最后算 60+9=69;( 4)先算 4+5=9,再算 40+20=60,最后算 60+9=69。 口算 44+38= ( ) ( 1)先算 44+30=74,再算 74+8=82;( 2)先算 44+8=52,再算 52+30=82;( 3)先算 40+30=70,再算 4+8=12,最后算 70+12=82;( 4)先算 4+8=12,再算 40+30=70,最后算
3、03kg/b、c 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解析由图像可知,横轴是体积,纵轴是质量;当三种物质的质量都为 1a 物质的体积最大,c 物质的体积最小,所以 a 物质的密度最小,c 物质的密度最大,A 错;当物质的体积为 1103 ,c 物质的质量是 2kg,据 ,可分别计算出 a、c 物质的密度103kg/ c210 3kg/以 c 物质的密度是 a 物质的 4 倍,B 错;当 b 物质的体积为
时还可以怎么说。 为什么是 13 时。 ( 12+1) 再如:为什么是 16 时。 20 时。 ( 2) 24 时 时针指向 12,师:现在什么时刻。 ( 24 时)同时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就是第二天的 0 时。 ( 3)观察一下,一天,时针在钟面上一共转动了几圈。 一天有多少小时。 时针转动的第二圈也可以用一个直条来表示(出示) ( 4)初步区分两种记时方法 回到节目预报表,把上面的 24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预设 1分钟) 1.谈话导入。 2.认定目标。 二、多层练习,内化提升。 (预设 27分钟) 1.完成一课一练 P34 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完成一课一练 P34 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 5 题。 看火车票。 弄清 13: 37 开的意思,回答所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