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3篇内容摘要:

有 ......”;文中一连串的的虚词,也要一字一顿,如:“而七十二烈士者 ...滋可痛而已”。 第 3 段 ::本段已由激昂、沉痛、转入深沉,节奏要缓慢,但个别语句仍须一气读出,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应一气呵成,中间不宜过长停顿。 七、阅读课文 、疏通文句 第一节: 先写清朝末年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国家而艰苦奋斗的情况,一个“最”字突出了黄花岗起义死伤之惨重,损失之巨大。 “艰难险蛾”与“踬踣者屡”,当主要指革命党人发动和组织的 1895 年 10 月广州起义, 1904年 11 月长沙起义, 1906 年底萍、浏、醴起义, 1907 年 5 月潮州黄冈起义,同年 6 月惠州七女湖起义,同年 9 月钦州、廉州防城起义,同年 12 月镇南关起义, 1908 年 3 月钦州起义,同年 4 月河口起义,包括 1910 年 2 月和 1911 年 4 月两次广州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是在第二次广州起义 中牺牲的 )等。 大小多次武装起义的均归失败和革命党人的不断牺牲 但作者并未被这巨大的悲痛所压倒,“然”字笔锋一转,给这次战斗以极高的评价,并抒发了自己对烈士深挚的赞颂之情。 这里,作者的感情进入了另一高潮。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土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 !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才令“久蛰之人心”大为振奋,使他们千年的“怨愤”,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吸取 了沉痛的教训,才在不长的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第二节: 由于“民国肇造,变乱纷乘”,致使烈士坟茔,仍“湮没于荒烟蔓草间”,民国七年 (1918),“始有墓碣之建修”,民国十年 (1921),“始有事略之编纂”。 这里,作者连用两个时间短语,意味着时间之漫长,也表明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 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有的虽有记载而不详尽,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更有甚者,有的连姓名也无法知道 ! “变乱”,系指 1912 年 4 月孙中山被迫把政权交给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夭折; 1913 年 3月坚持“共和”制度的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宋 教仁被袁世凯的亲信赵秉钧、洪述祖派遣的特务武士英所刺杀; 1914 年 5 月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并于 1915 年 12 月公然宣布恢复帝制,自称为“皇帝”; 1917 年 ?月段祺瑞导演张勋复辟的丑剧; 1917 年 7 月开始的护法运动支持了仅一年又告失败,以及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新老军阀的连年混战等情况 在详尽地记叙了上述惨痛事实后,作者又引用历史上“善传游侠”的史迁“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的事作比较,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悲痛的情怀。 “史载田横事”:田横 (?一前 202),秦末狄县 (今山东高青东 南 )人,本齐 国贵族。 秦朝末年,从兄田儋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军所破,投奔彭越。 汉朝建立,率徒党五百余人逃亡海岛。 汉高祖命他去洛阳,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横被迫前往。 途中他顿悟自己“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奈何北面事之 ?”不愿称臣,于是自杀。 留居海岛的五百余人闻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 上述事情在《史记》与《汉书》中均有记载。 这一段记烈士遭受冷落的境况,恰与上一段评说黄花岗之役“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形成对照,强烈地表达了“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 这是作者作序的目的所在,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先略述邹君求序的事,然后较详尽地写了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重任。 第三、四节: 作者桂林督师讨贼,其责任之重大,尤倍于三十年前。 值此义旗高举,整装待发的时刻,恰逢邹君求序,作者借此机会再次为北上讨贼鼓舞士气、激励民心。 “三十年前”是一个约数。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入会盟书上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满清帝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1905 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在《民报》 (同盟会机关报 )发 刊词中,才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鲜明地举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不是孙中山革命伊始就一下子完整地提出来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1923 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更进一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的三民主义。 之后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于事,正反说理,论述透彻,具有极强的号召力量。 文章最末一句,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 这一“痛”一“勖”,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八、写作特色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第三段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 总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 这篇书序用语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如“末造”、“贼氛”、“清季”,蔑视之意显然;“菁华”、“碧血”、“浩气”,表彰之情可掬。 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琅琅上口。 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也使这篇序 显得更有文采。 【教学目的】 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 文 在内忧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国家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年代里,一位对中国和她的广大人民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孙中山先生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中山先生的文章《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 二、孙中山生平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39。 中山 \39。 因而得名。 1866年 11月 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0岁入村塾读书, 12岁到檀香山读书, 17岁时回国。 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 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 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 \39。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9。 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1895年至 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 \39。 辛亥革命 \39。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1912年 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 袁世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