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科学 专题30-代谢与平衡(含解析)内容摘要:
3、图 1 中,若所示结构为小肠内毛细血管,则 Y 是血液中营养物质和氧气B在图 1 中,若为肾小体,则 Y 是血液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C在图 2 中,Y 表示有机物总量,由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中,若环境被污染,含有有毒物质最多的是生物甲D在图 2 中,甲、乙、丙、丁表示四种组织,Y 表示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情况,呼吸作用最旺盛的是甲组织解析图 1 中若为肾小体,则由于肾小体的滤过作用可使血液中的水大量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使蛋白质和血细胞浓度升高。 答案2015浙江金华模拟 )下列有关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B 型血的人可以接受 的血B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会 6、)三支试管都要放在_的温水中 510 分钟,以保证酶的最大活性。 (3)为了证明“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有作用,应选用_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4)实验结果是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馒头碎屑中的_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了。 解析(1)为证明 “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需在试管内加入等量的清水。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将三支试管都放在 37 温水中(与人体温度一致),确保酶的最大活性。 (3)选、号试管,号试管中“馒头碎屑”模拟了“牙齿的咀嚼” , “搅拌”模拟了舌的作用。 (4)实验结果:号试管内的物质遇碘液不变蓝色,原因是淀粉被唾液分解成麦芽糖。 答案(1)2 毫升清水。2016中考科学 专题30-代谢与平衡(含解析)
相关推荐
4、合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可以转化为甲醇等有机物都说明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及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2013浙江绍兴西藏民族中学二模,12,2 分)“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 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B性质: 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 溶于水,但能燃烧C用途: 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 作气体燃料
四段,噩耗传来,由不信到证实,目睹惨象,耳闻流言,愤怒地揭示我们这个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惨痛根源”(板书);第五段,从惨案的经过,展示出三个女子的惊心动魄的“崇高伟大”(板书);第六段,在血的教育下,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中,看到刘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将扩大”(板书);第七段,与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国女性临难竟如此之从容,得出了我们民族没有消亡的 明证,指出在这一惨案中
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这些关系指的是(某种生物和邻种)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命运)和(变异趋向)。 四、 小结: 本节课涉及到以下几项筛选信息能力: 1. 对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的筛选把握能力。 如本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为重要信 息。 2. 对文中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辨析与把握能力。 如第 4段中两个“不合理”的异同。 3. 对所筛选信息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组合能力。 筛选信息时
,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 ”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 9 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虚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 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 2)语言准确、严密 ①在 1837 年我就想到
3、的根扎得很深,有利于吸水。 这些现象都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2015浙江温州 )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 你认为秸秆变为肥料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C分解者 D无机环境解析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促进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答案2013四川成都 )下列各项中,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地选择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存选择是如此的迥异。 对于他们各自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 个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生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 fǔ ) 淈( gǔ ) 餔( bū ) 歠( chu238。 ) 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