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课堂实录内容摘要:
人们不是讲三年一个代沟嘛,在年龄上就差不多就有十个了。 (再次哄笑) 生:我建议我的父母学学人家的父母,多给我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多留点时间和我们沟通沟通。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意见和建议,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细读课文,小组讨 论后归纳) 生:流行观念的影响; 生:父母的愚昧与落伍; 生: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生:缺乏沟通、理解、平等。 (根本原因) 师:大家想想,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呢。 生:会产生隔阂,甚至离家出走。 生:会迷恋网络游戏。 我有一个好朋友,原来是重点中学的一个好学生,父母平时都很忙,没有去管他,后来就迷上了网络游戏,甚至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现在休学在家,去好多大医院都看过了,也没有用。 师:的确挺可惜的。 生:我原来听说过一件事,好像是金华的一个好学生,因为父母管得太严,对他要求太高,缺 乏沟通和理解,结果把他的母亲给杀了。 师: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金华的“徐力杀母案”。 (幻灯片投映)今 年17岁的徐力是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母亲吴凤仙是金华县食品公司职工。 由于徐父长期在外地火车站工作,徐力从小到大基本上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成长的。 母亲吴凤仙工资不高,就帮别人加工毛线衣赚点钱供儿子读书,让孩子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 初中升高中时,徐力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但高一上半学期排名全班倒数第二名。 通过努力,高一下半学期,徐力一跃到了第10名。 吴凤仙喜出望外,要儿子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排在班级前10名。 然而,悲剧也就从这时候埋下种子。 去年11月底,吴凤仙 参加家长会议时得知,徐力这学期期中考试的成绩排在班级第18名。 回家后,吴凤仙很生气,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 徐力喜欢踢足球,吴凤仙就说:“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 ”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而且母亲提出的目标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 今年1月17日中午,徐力从学校回家吃完中饭后,想看会儿电视。 吴凤仙提醒儿子期末考试要考前10名。 徐力回答说:“很难考的,不可能考得到。 ”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顶撞。 绝望中,徐力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母亲后脑砸去,将母亲活活砸死。 ―― 2020年 3月 22日《浙江日报》 (全班寂然) 师:谁能说说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苏教版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课堂实录
相关推荐
见什么。 (可以又学生任意发挥) (也可以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 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 ;也可以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 总结:这里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 那时候的山,那时候的水,洒满了他的泪,但那山还是那山,那水还是那水,谁能读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 谁能让他走出忧伤。 朗读总结。 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读次段。
一大组的同学来齐声朗读第 6 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表现北平什么特点。 明确:花多菜多果子多。 那 么第 7 段呢。 大家一起来说。 明确:接近自然。 ,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 也就是说作者在写这些特点的时候用了什么手法。 ( 839。 ) 生:对比手法。 师:有哪些对比。 明确:巴黎的太热闹太旷与北平的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对比,巴黎的布局与北平的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对比
26。 ) 脊( jǐ)骨 给( jǐ)予 不屈不挠( n225。 o) 辨音辨形:摇曳( y226。 ) —— 拽( zhu224。 i)拉 睫( ji227。 )毛 —— 捷( ji227。 )报 给( jǐ)予 —— 给( gěi)以 瞳( t243。 ng)孔 —— 潼( t243。 ng)关 撞( zhu224。 ng)击 —— 经幢 ( chu225。 ng) 惆( ch243。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 . 理解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2 .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一、 复习旧课 二、 分析课文 1. 翻译全文 2. 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 而~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 积压 攒蹙~ (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 (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 游~乎始。 (今义)递进连词
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 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1 师:文章读到这,我们是不是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那么,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 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
⑶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1~3 自然段 (4)结合全文 ,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 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 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