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教学实录内容摘要:
说非关键句就不重要,更不是说可有可无。 学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本文有两句话非常关键。 一是第 1 节最后一句“这就是乡土情结”;二是第 6 节开头一句“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这两句话都起到了总结上文、领起下文的过渡作用。 学生集体朗读 1— 2 节) 师:“这就是乡土情结”一句揭示了“乡土情结”的由来,在上下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课文第 l节与第 2 节都叙 述了“乡土情结”的由来,但角度有什么不同 ? (师生讨论明确:第 1 节侧重从外在环境角度 —— 人“离得远了久了”,乡土情结就会产生或更强烈 —— 揭示乡土情结的由来;第 2 节侧重从人自身成长的角度揭示乡土情结产生的原因和乡土情结的特点) 师:在第 2 节中有哪几个词准确、形象地揭示了“乡土情结”的特点 ? (师生讨论明确:“烙印”“春蚕作茧”“文身的花纹”等比喻揭示出乡土情结的永恒的、深刻的、轻易不能化解的特点) 师:从第 2 节看,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 (师生讨论明确: (1)父母亲族的爱; (2)家乡的山水草木; (3)悲欢离合的家史; (4)邻里乡情) 师:在第 2节中,作者说到童年的故乡生活给人影响时,说“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作者为什么这样不厌其烦地列举故乡的景和物,用“一切”“所有”来代替好不好 ? (师生讨论明确:不好。 这貌似絮叨的叙述,实则满含深情,强化了童年的故乡生活对每个人影响之广、之深的特点。 具体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 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 个人”而不是另外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总结:对文章内容赏析、评点时,一般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以及表达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深刻含义等几个方面展开) 师:再看第二句关。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教学实录
相关推荐
⑶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1~3 自然段 (4)结合全文 ,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 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 那时
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 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1 师:文章读到这,我们是不是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那么,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 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 . 理解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2 .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一、 复习旧课 二、 分析课文 1. 翻译全文 2. 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 而~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 积压 攒蹙~ (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 (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 游~乎始。 (今义)递进连词
0 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 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 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三、 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你觉得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请用小纸条把它记下来。 四、 交换问题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五、 小结。
21 得 8 8 41 5 4 2q q q , . . 带入( 1)式可得 101 1 qa , 3101111 54120200 qqaqqaS . 点 评 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对等比数列中 1q 这种特殊情况的讨论 .另外本题的求解需要有整体思想,即必须把qa11当成一个 整体来 解 . 例
: ① 最值的含义(“ ”取最小值,“ ”取最大值); ② 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 ③函数式中各项必须都是正数。 ④函数式中含变数的各项的和或积必须是常数 时才能用最值定理求最值 . 四 、 数学运用 1.例题 . 例 1 ( 1)求 lg log 10xx )1( x 的最值,并求取最值时的 x 的值 . 解 ∵ 1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