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论文内容摘要:

中国茶文化论文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1中国茶文化摘要: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业专著、茶业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 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 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字 发展/分区/命名/文化/作用2中国人喝茶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种类繁多,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等;根据不同场合中国有不同的泡法,比如绿茶需要用较冷的水冲泡,红茶和乌龙茶要用传统式的泡法即可。 喝茶时,要注意茶叶适当拼配,要随喝随添,让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可适当配着糖果,点心,干果等一起味道更佳。 茶有健身、治病等药物疗效,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茶树原产于中国,人工栽培茶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叶用、木本常绿植物,属于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种。 5000 年前发现和利用茶,3000 多年前开始栽培茶树,则茶树起源比此还要早得多,距今约有 6000万年历史。 全世界山茶科的植物共有 23 属 380 多种,中国有 15 属 260多种,大多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一带。 中国的西南地区为茶树原产地,古茶树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这里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地方,同时又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存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早在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远播青藏高原,并且出现了“茶道” 一词。 茶文化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悠久。 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则比这更早一些。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从五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 自元代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明代中期以后,精细的茶风再次出现,为其中坚者是清雅文人,学人的个性茶艺充分张扬,茶风则更趋纤弱。 清末明初,中国多灾难,有志文人忧国忧民,已无雅兴和心情去悠闲品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也因之完结。 二、茶在中国的分区茶树在中国的分布非常广阔,范围在北纬 18,东经 94;地跨3中热带、边缘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 在垂直分布上,海拔高可达 2600m 的高山,低至仅距海平面几米的矮丘。 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及其适制性和适应性。 中国茶区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的 2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结合地带、气候、土壤特点,可划分为 :1、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是茶树的原产地,包括黔、川、渝、滇中北和藏东南。 该区年降水较丰富,雾日多,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的种类也较多。 适制绿茶、红茶、普洱茶、边销茶和花茶等。 2、华南茶区:包括闽中南、粤中南、桂南、滇南、海南、台湾。 该区高温多湿,全年降水量可达 1500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该区茶树资源极其丰富,适宜加工红茶、绿茶、黑茶、青茶和花茶等。 3、江南茶区:是中国的重点茶区,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湘、浙、赣、鄂南、皖南、苏南等地。 整个茶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量比较充足,茶历史悠久,历史名茶甚多。 是发展绿茶、红茶、青茶、黑茶、黄茶、白茶、花茶、名特茶的适宜区域。 4、江北茶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西、苏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该区因昼夜温差大,茶树自然品质形成好,适制绿茶,香高味浓,适制绿茶为主。 三、茶的命名与分类茶叶命名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 中国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品种适制性也很强,有的品种适制一种茶类,有的品种适制二三种以上的茶类。 一种茶叶必须有一个名称为标志。 命名与分类可以联系在一起,如工夫红茶,前者是命名,后者是分类;又如白毫银针,前者是分类,后者是命名。 茶叶命名的依据,除形状、色香味和茶树品种等不同外,还有的以生产地区、采摘时期和技术措施及销路等不同而命名。 安徽农大陈椽教授的“ 六大茶类分类系统 ”中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把初制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大类,已为国内外广泛采用。 再加工茶类即以基本茶类的茶叶作原料,进行再加工形成各种各样的茶,如花茶、紧4压茶、萃取茶、果味茶和含茶饮料等。 四、中国茶艺文化1、茶的制法: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乃至白茶、黄茶、黑茶、青茶、红茶、绿茶等多种茶类制造的发展过程。 2、茶水:中国茶人极重水品,好茶好水才能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泉水、江水、井水、雪水、露水,都是茶人的选择。 3、茶器:中国人饮茶,最早是没有茶具的,到了西汉,在王褒的僮约中才第一次提到。 唐代以前,人们可能以釜煮茶,明代,宜兴紫砂陶茶具兴起,近代,中国人则习惯用铝茶壶烧水。 五、中国茶道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 ”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 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 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 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 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 这是您的茶,请慢用。 ”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代开创了斗茶 , 斗茶最早是以5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 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 ”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 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 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 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 答案只有一个 静。 六、茶文化的作用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 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 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6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 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 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七、结束语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 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