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调研》大一轮复习 题组训练第九章解析几何题组55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3、2,y 0)到其准线的距离为 4,则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Ay 24x By 26xCy 28x Dy 210解析抛物线 准线为 x P(2,y 0)到其准线的距离为 4,| 2|p 4,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知点 P 是抛物线 x 上的动点,点 P 到准线的距离为 d,且点 P 在 y 轴上的射影是 M,点 A( ,4),则|最小值是()72A. B472C. D592答案抛物线 x 的焦点为 F,则 F( ,0) 又点 A( ,4) 在抛物线的外侧,抛物线的12 72准线方程为 x ,则|d 2又|d|5,所以| 物线 x 上到其焦点 F 距离为 5 的点有( )A0 个 B1 个C2 5、2:x1 是抛物线 x 的准线,设抛物线的焦点为 F(1,0),则动点P 到 距离等于|,则动点 P 到直线 直线 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即焦点 F 到直线x3y60 的距离,所以最小值是 2,故选 B.|4 0 6|511(2013新课标全国理)设抛物线 C:y 22px(p0) 的焦点为 F,点 M 在 C 上,|5 ,若以 直径的圆过点(0,2) ,则 C 的方程为 ()Ay 24x 或 x By 22x 或 xCy 24x 或 6x Dy 22x 或 6解析方法一:设点 M 的坐标为(x 0,y 0),由抛物线的定义,得 |x 0 5,则 的坐标为( ,0),所以以 直径的圆的方程为(x 9、抛物线 C 上的两个动点(垂直于 x 轴),且|8,线段 垂直平分线恒经过定点 Q(6,0),求此抛物线的方程答案y 28抛物线的方程为 px(p0) ,其准线方程为 x (x1,y 1), B(x2,y 2),因为|8,所以 x 2 8,即 x1x 28(6,0) 在线段 中垂线上,所以|即(x 16) 2 x 26) 2y 22.又 ,y 222,所以(x 1x 2)(x1x 2122p)x1以 x1x 212p12p点 M(2,2p)作抛物线 py(p0)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 A,B,若线段 ,求抛物线方程答案x 22y 或 x 22形为 y 2py (x1,y 1),B(x 2,y。2017版《高考调研》大一轮复习 题组训练第九章解析几何题组55 Word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1) “ 发 ” 的意思是 __________,“ 下 ” 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诗句中所提到的三处地名分别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 知识拓展我最行。 洞庭湖位于我国的
4、 SS8,则面积为()A2 B107C8 D6答案内切圆的半径为 R,由题意知 a4,b3,c5.SS , (|)R8,即 ,R2, S2cR10,故选 210(2016东北三校一模)已知双曲线 1,过其右焦点 F 的直线交双曲线于 P,Q 两Q 的垂直平分线交 x 轴于点 M,则 的值为()|. 6C. 8答案题意,将直线 殊化为 x 轴,于是有点 P(3,0),Q(3,0) ,M(0
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 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教 学 过 程 三、 请同学们拿出日记本,写写今天的见闻。 教师巡视指导。 四 、 总结全课 , 拓展延伸。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讲明爱护图书的意义 指导看图
学生尝试→演示错误的 摆法。 说明理由→三根小棒要 首尾相连。 2. 学生猜 →各小组操作(一组在黑板上操作)→同样是蓝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有的不能围。 条边的数据记录下来,交流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 3.红黄两根小棒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和蓝色小棒围成三角形。 (红黄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差小于蓝色小棒) 4.分小组讨论研究 给出小棒长度数据→讨论→汇报结果并验证: 红+黄>蓝 红+蓝>黄
凝 堤 氏 ③生描红。 (书后习题二) ④将这些生字带进文章中读一读,并理解它在文章中的意思。 ( 2)词 出示课件:奇观 凝结 弥漫 笼罩 模糊 淹没 逐渐 缭绕 漫步 观赏 洁白晶莹 闻名 全国 随风飘荡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情不自禁 ①同桌相互读词语。 ②指名读词语。 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④将这些词语带进课文中读一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⑤读一读
的意思。 ③提问:人们都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的呢。 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朗读课文,展现这壮观场面。 讲读 3— 5 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这几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哪一段最具体。 (使学生明白全文紧扣题目,重点写了“销烟”的经过。 ) ⑵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节讲了哪几个意思。 练习分层。 ⑶小结:第一层:下令硝烟。 第二层“销烟”经过。 ① 学习第 一层( 1— 3 句)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