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之三内容摘要:
面大小的关系。 ( 3)用双手摸侧面 , 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 两个圆柱。 ( 1) 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 2) 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 , 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教师先画出一条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 ,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 引导观察 ( 1)请学生从课前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之三
相关推荐
照板演说说每道题的计算过程。 【板块三】 教师:光靠眼睛看,能不能确定哪个杯子里最多。 那用什 么方法可以不把饮料倒出来又能准确的知道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 教师启发:要想分别求出三个杯子里饮料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发现饮料放在圆柱形的杯子中,本身的形状就是圆柱形的,求饮料的体积,就 适当引导:算式中的“ ∏”可保留,不参加计算。 三个算式中比较出来吗。 讨论解答练习七第 3题。
2、展的成就,故材料不能体现。 且说法错误, “文化交流上了一个新台阶” ,夸大影片热播的作用,文化多样性要求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一剧热播只能表明韩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尊重而非认同。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该剧因反映中国发展成就而热播,表明符合题意。 答案2016课标卷,39(2)(3),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 年 11 月
2、队,这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遵循利用规律用兵的体现,答案为 B;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而不是认识,错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重要但非起决定性作用,错误。 答案2016课标卷,23, 4 分) 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 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
分米。 点评: 圆柱侧面展开之后 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在这儿展开之后是个正方形,就说明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例 (综合题) 一种抽水机出水管的直径是 1 分米,管口的水流速度是每秒 2 米, 1分钟能抽水多少立方米。 分析与解: 每秒流出来的水的形状,可以看成是一个底面直径 1 分米,高 2米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就是 1秒种流出的水的体积,再乘 60
侧面是曲面。 (共三个面) 圆柱的上底面与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教师指引说出:圆柱上下一样粗细。 ) ( 4)请一个学生在圆柱上指出圆柱的高。 ( 5)师生共同作出圆柱的示意图。 并在图上作出一条高。 ( 6)看示意图或拿一个圆柱形的模型,完整复述圆柱的特征。 2.探索圆锥的特征。 ( 1)观察模型,全班交流,教师 板书: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师:指出对应边之比为 2: 1。 小结:像这样,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之比是 2: 1,就说把图形按 2: 1的比放大。 (板书:按 2: 1的比放大) 追问:①按 2: 1的比放大后,图形有什么变化呢。 ②后项 1表示把什么看作 1份,那么 2呢。 ③如果把一个长方形按照 3: 1的比放大, 你会吗。 媒体出示例 2及思考: ①把这个长方形按 3: 1的比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