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4内容摘要:
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区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 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 13 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 4000 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 ,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 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4
相关推荐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 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 长征 ” 是这首诗的题目。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 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 “ 排律 ”
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 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 体写山。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
9 10和 6 二、完成第 25页的 5~ 8题。 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 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 ⑵独立完
3、 流向 流计中的电流从 a 流向 流计中无电流流过4. 如图所示,绝缘轻杆两端固定带电小球 A 和 B,轻杆处于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不考虑两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初始时轻杆与电场线垂直(如图中实线位置 ),将杆向右平移的同时顺时针转过 90(如图中虚线位置 ),发现 A,B 两球电势能之和不变根据图中给出的位置关系,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电势能一定增加 一定带正电荷,B
齐读课题 预设:气壮山河 第一板块:导入课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 22课, —— 大江保卫战。 问:这是一场( )的大江保卫战。 (板书:气壮山河 ) 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再来读一读课题。 ,就让我们走上战场,走近英雄,感受子弟兵的英雄本色。 第二板块:精读 “ 大堤抢险 ” ,感 另一种思路: 一、感受危情 1.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仍旧和时光老人回到那难忘的 1998 年
3、 的关系图象(电池内阻不是常数) ,图线 b 是某电阻 R 的 该光照强度下将它们组成闭合回路时,硅光电池的内阻为( )A. B. 10 C. 12 D. 用两个相同的小量程电流表,分别改装成了两个量程不同的大量程电流表 2 ,若把 2 分别采用串联或并联的方式接入电路,如图(a) , (b)所示,则闭合开关后,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A 图(a)中的 2 的示数相同 B 图(a)中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