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上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内容摘要:
与人的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 而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在于我们在 对待他人时能否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因为在生活中,谁都不愿意干自己不爱干的事情,更不喜欢让 他人来强迫自己做不爱做的事情。 自己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 如此,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活动内容:身体力行 同学之间如何才能做到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让我们共同分享。 提示: 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应该提高个人的素养,学会同情人,让自己能够具有宽容心,能够容纳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学会换位思维,让学生 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如: “假如是你会不会这样 ?”“如果不这样会怎样 ?”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宽容他人,谅解他人。 二、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活动内容:阅读感悟“天堂与地狱的差别”(教材 P5960) 讨论: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提示: 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天堂或地狱,但这则故事通过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比较,得出两者的差别其实就在于人与人之间能否相互帮助,或者说是否存在着 “爱 ”。 没有 “爱 ”的世界犹如地狱一样,只有充满了 “爱 ”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 (一)为他人开一朵花 活动内容:阅读感悟“爱的传递”(教材 P5556) 讨论 1:陈红得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提示: 有社会的关怀、他人的爱心、医生的技术和责任、技术的发展等。 讨论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陈红身上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讨论 3:台北青年自愿捐献骨髓是爱心的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爱河里,请你谈谈现实生活中你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有哪些形式。 时间 地点 事件 爱心形式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 3,一方面让学生感悟体验被别人帮助、关心的心境,使学生认识到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别人关心、帮助,体验“人人为我”的喜悦,让学生说出来, 就是要让学生学会 表达感恩。 (二)心动不如行动。苏教版七上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相关推荐
4、 1) ,2, T 3 28如果函数 y3x)的图像关于点( ,0) 成中心对称,那么|的最小值为( )43A. 4C. 2答案题意得 3)0, ,(kZ),因此| 的最小值是83 83 2 知函数 y , 上是增函数,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3 3A ,0) B3,0)32C(0, D(0,332答案于 y , 上是增函数,为保证 y , 上是增函数,所以2 2 3 30 且 ,则
、别民族的文化习俗 、别民族的文化习俗 ,全盘照搬 5.“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 这出自谁人之口 ( ) ,此人所在的民族信仰的宗教是 ( ) ,仁慈为怀,相互帮助;国家之间要“协和万邦”,睦邻友好,平等共事。 下列哪句格言不能体现这个道理 ( ) ,天涯若比邻 ,不亦乐乎 ,匹夫有责 8.“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行动”。 认同率达 100% 三、 障碍与生成关注 调查了解学校的绿化状况和规划,绘制校园绿化设计图纸。 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请总务处的老师作好向学生介绍学校 绿化状况和规划的准备; 、多渠道搜集绘制平面设计图纸的方法和要点。 学生准备:课前开展随机调查,了解我校同学对学校绿化状况的关注程度,征求规划意见。 五 、学程与导程活动 (一)导入新课
对下列行为如何判断呢。 ①大量植树;②保护森林;③砍伐森 林,破坏林木。 (通过讨论学生建立保护人类家园的愿望) 教师归纳 : 森林带给地球大量氧气。 森林的存在使空气特别干净清新,它让游览胜地变得舒适宜人,它让疗养院速建立它的身旁。 它成为地球 进行呼吸的“肺”。 (三)课堂小结 : 教师讲述 :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维持氧气平衡的两个方面,①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的信心;即羞耻感 的作用具有 两重性。 第二, 当我们感到羞耻的时候, 正确 方法 是由 “ 知耻 ” 而 “ 记耻 ” ,由 “ 记耻 ” 而奋发, 发挥羞耻心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 这样才能不断取 得进步。 (板书 : ) 二、 羞耻 观念 /羞耻之心 /羞耻感 /知耻 的 作用 —— “ WHY” (板书 : ) 作用 3 P25. 发挥羞耻心的积极作用,能够催人奋进,不断 取得
会时,宽容能( ) A医治我们心灵的创伤 B迫使我们对往事耿耿于怀 C使你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超乎寻常 的举动 D让别人的温暖融化你寒冷的坚冰 进入初中后,你认为和新同学和谐相处要做到( ) ①相互帮助 ②相互理解 ③宽容友善 ④相互信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火锅底料添石蜡、火腿加敌敌畏„„生产这些“问题产品”的厂家侵权了消费者的( ) A自主选择权 B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