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一轮AB卷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内容摘要:

3、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今的普通话。 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 ,答案为 C 项。 答案2013课标全国,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集权统治,故 C 5、挥了重要作用,故 C 项错误。 D 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 答案2014课标全国,24)中国古代, “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 “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 A 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来巩固统治,故 B 项正确;祖先祭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 C 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其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 8、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家天下 ”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 C 项。 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 A 项;“家天下 ”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 B 项错误;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 D 项错误。 答案2015课标全国,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 (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干的意思是地方郡守的清正廉 10、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 B。 不论哪种方式,都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A;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巡抚不再归属六部,看不出六部权限的削弱,排除 C;明朝时,地方权力分散,难以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排除 D。 答案2014课标全国,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权是皇权的延伸,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故 B 项正确;A 、C、D 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2014大纲全国,14)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 “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12、权高度发展的产物,排除其他选项干扰,抓住事物的本质,材料主要说明了内阁官员处理公务以原有案例为样本,反映了政治体制的僵化,故 B 项正确。 A 项说法官员无所事事和题干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意思矛盾,故 A 项错。 C 项不能体现题干的本质。 D 项皇帝个人独裁从材料中无法显示。 答案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家族和睦”不是材料体现的主题,故 A 项错误; “等级秩序”不是宗法制的内涵,故 B 项错误;“贵族世袭”不属于材料中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中“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体现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故 D 项正最新海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