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一轮AB卷 专题(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内容摘要:

2、之洞等拟 奏定学堂章程 ,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 “膨胀” “舞台” “影响” “组织” “运动” “报告” “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对向西方学习 禁止具有维新思想的新名称”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 D 项。 A、B 两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答案2015课标全国,28)奕 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 ;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 ;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最新海量高中、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题干分析,奕 、丁日昌 3、、郭嵩焘都属于洋务派的代表,奕 、丁日昌被起崇洋媚外的绰号,郭嵩焘任第一任驻英公使遭到冷嘲热讽,本质上反映了洋务运动遭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反对,故选 A 项。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只是表象,B 项错误;C 项题干未体现,错误;D 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答案2015课标全国,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 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所学可知:19 世纪末,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 ,借用孔子及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但是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 C 项正确。 A、B、D 三项不能 5、16江苏单科,8)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 ,还有时务报等,故 据材料信息“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信息说明维新派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故 B 项正确;清政府对各种思想管控较严,不可能允许自由办报,C 项错误;维新思想传播于全国, “偏重于北方各省” ,不等于“仅限于北方各省” ,故 D 项错误。 答案2015山东文综,16)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 19 世 7、,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干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民众的智慧和觉悟,故 A 项正确。 B、 C 两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可排除。 D 项表述本身错误,戊戌变法并不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2013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材料信息看,该言论是维新派对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批评,故选 D 项。 答案2012北京文综,16 9、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据此中心思想对材料句读可以更准确地作出判断。 答案2012天津文综,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题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蕴含的主旨。 分析题干诗歌内容可知其反映的主旨为中国并非是世界中央,联系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可知针对清朝晚期“天朝上国”的顽固思想,由此可知 D 项正确。 A、B 两项虽为戊戌变法期间的思想,但与题干诗歌含义不符,可排除;C 项错误在于“科学救国”应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也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答案2015安徽文综,3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 卷 5 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解析第(1)问,紧扣 “社会问题”的设问角度,考生要从存在的问题去逐一分析三位思想家的言论,顾炎武的言论指出了文章因能起到明理、记事、教化的作用,故其不能灭绝,这从反面说明了当时出现了空谈的文风,为此,他主张经世致用;魏源言论中“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说明了当时清政府存在不能科学的认识、分辨西方可取之处的问题,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陈独秀言论中“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 13、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8.(2014福建文综,38) (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 多年,至 1905 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 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