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一轮AB卷 专题(17)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含答案)内容摘要:
4、 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它反映出( )图中可知,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急剧增加,日本所占比重也有所增加,而其他工业国、非洲和拉美等呈减少的趋势,说明世界经济重心呈现向日本、亚洲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世界贸易份额比例的变化,无法反映世界贸易秩序是否稳定,故 A 项表述不确切;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是美国,但美国的贸易量所占份额基本不变,排除 B 项;两幅示意图反映的是世界贸易份额的变化,无法体现 D 项。 答案2016天津文综,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 6、森林协定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个国家的货币拥有与黄金比价固定的特权,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货币是美元。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特殊地位,因此D 项正确。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美元的特殊地位 ”无关,A 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援助西欧的计划,与材料不符,B 项错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确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与材料主旨不符,D 项错误。 答案2014广东文综,23) 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 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据“美国”“金本位”“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可以判定应该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 9、库1825 年 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1840 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 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 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 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 郝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的“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0、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在 1619 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分析出时间范围和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信息,然后回忆教材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史实即可;第(2)问,解题时要紧扣世界经济演进过程中美国优势地位确立的史实,从战后初期西欧的衰落、传统货币体系的衰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马歇尔计划等角度来罗列;第(3)问,首先回答“不同”,在材料一中,结合“英国人开始在北美殖民”“伦敦商人组建东印度公司”“英国 12、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3)不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不平等贸易,在 19 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美国:利用资金、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谈判协商,在二战后的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启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世界经济日益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6.(2016。2017版高考一轮AB卷 专题(17)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含答案)
相关推荐
,一部分体积浸没在水中,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水面,这种状态称为“漂浮”; ( 3)若将铁块放入水中,铁块将会向下运动,这种状态称为“下沉”,铁 块最后会下沉到容器底部; ( 4)将灌满水的小气球( 小气球内要尽可能灌满水,不留空气,必要时还要在口处绑一些细铁丝,否则不易浸没在水中)扎紧口,轻轻 放入水中, 小气球 会停留在水中任何深度处,这种状态称为“悬浮”。 还可以让学生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实例
讲授型模式向我要学 、 我要做 、 我要说 的学生探究型模式转变 , 整个课堂 90%的时间是学生说 、 学生做。 通过问题情景的 层层深入, 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协作学习的精神 ,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实现了开放的、合作的、创新的、平等的教学气氛,让大家在轻松中学,在动态中学。 较好地体现了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的课程理念 : 从生活走向物理 , 从物理走向生活。 STS
3、错误;敌对意识时而淡化,时而加剧,故 D 项错误。 答案2016课标全国,35)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钢联营建立于 1951 年,西欧六国把煤钢等战略物资捆绑在一起,这符合马歇尔计划“欧洲一部分国家联合”的意图,A
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建议同学们用实验去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对于提供的实验器材感到不能满足的,还可提出实验设计方案。 ) [学生实验 ]: 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 导。 请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实验过程,并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电脑演示 ]:
(b)图中,两个力不符合“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条件,不是平衡力;在 (c)图中, F1和 F2完全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一对平衡力;在 (d)图中,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是平衡力;在 (e)图中,两个力的大小不相等,不是平衡力。 所以只有 (c)图中的物体能处于静止状态。 学完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将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与牛顿第一定律对比,并对二力平衡作一个简要的小 结:从理论上讲
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观察、比较小车的运动情况。 怎样减小摩擦呢。 猜想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尝试性的解释,推测实验结果,指示探究方向。 该实验如何设计,学生感到比较困难。 通过对小车运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寻求探究的思路。 从 “不受摩擦力 ”到“减小摩擦力 ”是一个较大的思维转折,其中渗透了 “理想实 验 ”的 思想。 在此,学生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当实验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