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2内容摘要:

和阻力是杠杆受到的力,是其他物体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不要把杠杠作用给别的物体的力误认为是杠杆受到的力。 ③无论是动力臂还是阻力臂,都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为了加深对力臂的理解,可让学 生做下面的实验,如图 619所示。 沿 a、 b两个 不同方向用力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平衡。 观察两次的拉力是否相同,想想为什么。 明确了动力、阻力、力臂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分析表中收集的实验数据,找出 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可得出 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F1 L1= F2 L2或1221 LLFF。 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用较小的力可以撬起大石头。 为什 么跷跷板上大人也会被小孩跷起来。 “ 例题 ”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习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问题,二是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 跷跷板的奥秘。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解题的格式,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关于“ 讨论 ”中涉及的两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省力”指的是 F1< F2,“ 费力”指的是 F1> F2,再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F1 L1= F2 L2让学生讨论得出:当 L1> L2时, F1< F2, 为 省力杠杆;当 L1< L2时, F1> F2,为费力杠杆; 当 L1= L2时, F1= F2,为等臂杠杆, 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在“活动 1 生活中的杠杆”中,教材展示了学生熟悉的 6 幅图,指出生活中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杠杆。 通过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它们实质上都属于杠杆,并让学生指出各个杠杆支点的位置、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的位置。 在确定杠杆的支点时,可以设想让杠杆转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便可确定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 支点。 画力臂是教学的难点 ,要让学生明确: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画力臂的一般步骤是:( 1)确定支点,( 2)画力的作用线(过 F F2的直线), (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足在力的 作用线上,( 4)标出力臂。 可简记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四标力臂。 ” 除了画教材上所给的几个杠杆的支点和力臂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类器具,让学生巩固力臂的画法 ,多做几个练习,进一步理解力臂的含义。 图620可供参考。 [来源 :学科网 ZXXK] 人体内许多地方的骨骼、关节也构成杠杆,学生对此感到很好奇。 教师可 以联系生物课、体育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学科渗透,再结合一些具体的动作(例如举、拿、 抬、踢等)来体会这些杠杆是如何工作的。 “机械手”体现了简单机械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最好配合 幻灯片或多媒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