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一轮AB卷 专题(2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答案)内容摘要:
2、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解析背景和原因都需要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第(1)问背景,要从一战这个大背景下思考,美、欧、俄国三者状况。 第(2)问原因仍要结合当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美国国内、国际两方面思考。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2.(2013课标全国,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 4、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解析本题选取和教材相关的历史论述,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比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可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巴黎和会中凡尔赛条约等对战败国的处置等史实,比较得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增加了对战犯个人以及组织的惩罚。 第(2)问,可从国际法的完善、处理战后事务、清算法西斯 6、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 ,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 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 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问,首先注意:一战时 7、期罗曼罗兰主要是以个人的名义发公开信、发表文章等进行反战。 根据材料“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得出由个人宣传到到组织反战活动;根据材料由“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到“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得出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第(2)问,要结合第 (1)问的变化进行对应分析。 首先,总结一战期间的反战教训个人反战未取得明显效果;其次,二三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世界受到法西斯势力的威胁,苏联兴起并且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斗争对象。 答案(1)变化: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原因 9、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 1941 年 9 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 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 1944 年 6 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 诺曼底登陆后,法国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 1944 年 10 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 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 1910 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 1941 年 4 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 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 1943 年 4 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 年 8 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 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 ”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 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 12、越的科学工作条件。 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 ”1949 年 8 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问,据题干材料,从西方的计划、二战后期的盟国关系、美国的军事威慑及冷战的影响角度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第(2)问,第一小问条件从科学研究、政府支持、机构设置及国家政策等方面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第二小问紧扣“当时历史条件 14、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 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 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 年 10 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 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 40 余万人,伤亡接近 20 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 16、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 (1919 年 12 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问,读懂材料中凯恩斯对凡尔赛和约给德国带来的恶劣经济后果的强烈抨击,得出。2017版高考一轮AB卷 专题(2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答案)
相关推荐
学重点、难点】 “两说 ”提出的历史意义。 万有引力定律。 人类认识宇宙的范围。 【教学方法】阅读、交流讨论、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来源 :学科网 ] 茫茫宇宙,浩瀚星空,诱 人猎奇,发人深思。 宇宙到底有多大。 人们能 不能飞出地球去。 板书:飞出地球 [来源 :学科网 ZXXK] 二、进行新课 古人的宇宙图景和日心说 1)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
(二)、 教学内容: 古人探索宇宙的方法 ( 3分钟) [来源 :] 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104页 —— 105页。 提问:古人探 索宇宙的方法 是什么。 [来源 :学科网 ] ②、建立了哪两种典型的宇宙模型( 渗透研究方法的教育) “地心说”和“日心说 ” ( 6分钟) 引导学生观看“地心说”和“日心说” ①观看“地心说”课件后(提问):托勒玫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 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1)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轻轻地拉一下弹簧的挂钩,测一下拉力的大小。 ( 2)测钩码的重力的大小 引导得出: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 N表示。 提问:在初中学习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竖直向上 [来源 :学科网 ZXXK] 老师归纳:所 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 方向的物理量。 板书:力具有大小和方向,方向由具体的作用去定。 [来源
来“ 模拟万有引力实验”,感受一下它的存在。 学生自带器材(细绳和实心小球)完成教材图 5— 21( a)实验,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观察,感受万有引 力的存 在。 (三)怎样才能飞出地球去 教师在上面的“模拟万有引力实验”的基础上设疑:当小球的速度加快时,你感受的拉力有什么变化。 你们猜想能出现什么现象。 生实验师提示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实验完成后请学生作答。 进一步设想当速度达到一定的时候绳会断
[来源 :学 .科 .网 ] 的探索历程,学习科学家们探索自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类对宇宙探索中经历的艰辛 和曲折,感受人类不懈的探索精神,形成学无止境的意识。 从科学家身 上学习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大致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充分启发学 生思考问题。 同时
2、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 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解析第(1)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