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一轮AB卷 专题(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答案)内容摘要:
3、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初期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显然是服务于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项、D 项不符合当时实际;故答案为 B 项。 答案2014课标全国,31)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9531956 年是我国计划经济逐渐确立的时期。 根据题干信息“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可知粮食的统购统销实际上是 5、信息高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故可排除 B、 C 两项。 从材料信息看,该评估认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而实际上 50 年代末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我国经济遭受了严重挫折,因此,D 项正确;A、B、C 都与史实不符。 答案2016课标全国,31)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 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 674 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 53 万亩,总产量增加652 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 3 626 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 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980 年比 1975 年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新经 7、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大潮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 联系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知 A 项符合题意。 1984 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所有制结构上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故排除 B、C 两项。 仅凭“下海潮”并不能说明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故排除 D 项。 答案2015课标全国,41)见专题二十一综合研判思路20 世纪 50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16江苏单科,13) 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今,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 A 项;建国初期,还未出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 10、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 ”图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对“大跃进”仍然持有高度肯定的评价,没有提及它所带来的危害,C 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 项。 通过图片内容可知,评价不是很客观,A 项错误;B、D 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答案2014安徽文综,17)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B.“三年经济困难”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单家 12、,工业基础薄弱,A 项错误;“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苏关系恶化, C、答案为 B 项。 答案2013山东文综,14) 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 2030 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B.“一五”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及“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等信息可知答案为 D 项。 A、B、C 三项在当时都是合理且必要的。 答案2016天津文综,13) (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解放后农。2017版高考一轮AB卷 专题(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答案)
相关推荐
问题让学生思考) 师: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 ,像怎样变化。 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生:当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时,像越小 师:像的大 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生:„„ (这些问题 ,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或正确 ,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 ,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并与生活中的错误概念加以区别,强化新概念的建立。 ) 师:
3、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来形容“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 ,说明郎之万意识到爱因斯坦的移民将导致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故 C 项正确。 郎之万的评价没有涉及对纳粹德国的谴责和战争威胁,故 A、B 项错误;郎之万评价的是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并不是 “科学家全球流动” ,故 D 项错误。 答案2015福建文综,22)16、17 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认识。
S′就是 S的虚像, S′比 S与水面的距离近 .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 . ,加上水又会看得见 . [分析]在未加水之前的小石头 S点,射入人眼的这部分光,被杯的边沿挡住如图甲所示,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也没有射进人的眼睛,所以,人眼看不见小石头 .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 S点从水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 .如图乙所示,人可以看见小石头,其实
2、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解析第(1)问,从国家发展、民族政策、疆域活动等方面组织答案。 第(2)问,“功”从国家统治、民族融合等方面回答
差异就叫测量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 小。 (2) 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分组实验:练习使用刻度尺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增大/不变/减小 ). 8.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 3211所示,平面镜 M放在平板上,E、 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镜面的接缝 ON转动。 ( 1)如图甲,当 E、 F在同一平面上时。 让入射光线 AO沿纸板 E射向镜面,在 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 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 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比较。 若将 AO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