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一轮AB卷 专题(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答案)内容摘要:

3、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初期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显然是服务于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项、D 项不符合当时实际;故答案为 B 项。 答案2014课标全国,31)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9531956 年是我国计划经济逐渐确立的时期。 根据题干信息“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可知粮食的统购统销实际上是 5、信息高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故可排除 B、 C 两项。 从材料信息看,该评估认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而实际上 50 年代末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我国经济遭受了严重挫折,因此,D 项正确;A、B、C 都与史实不符。 答案2016课标全国,31)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 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 674 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 53 万亩,总产量增加652 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 3 626 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 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980 年比 1975 年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新经 7、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大潮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 联系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知 A 项符合题意。 1984 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所有制结构上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故排除 B、C 两项。 仅凭“下海潮”并不能说明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故排除 D 项。 答案2015课标全国,41)见专题二十一综合研判思路20 世纪 50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16江苏单科,13) 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今,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 A 项;建国初期,还未出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 10、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 ”图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对“大跃进”仍然持有高度肯定的评价,没有提及它所带来的危害,C 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 项。 通过图片内容可知,评价不是很客观,A 项错误;B、D 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答案2014安徽文综,17)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B.“三年经济困难”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单家 12、,工业基础薄弱,A 项错误;“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苏关系恶化, C、答案为 B 项。 答案2013山东文综,14) 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 2030 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B.“一五”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及“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等信息可知答案为 D 项。 A、B、C 三项在当时都是合理且必要的。 答案2016天津文综,13) (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解放后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