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 专题十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含解析内容摘要:

2、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 4、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感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 6、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相关链接】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 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 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 8、一帆风顺。 解析解答本题要充分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 C 项, “错误判断”说法错误。 E 项, “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不准确,他 1985年后也曾倍感困惑。 B 项,表述不准确,陈忠实成为专业作家是三年之后。 答案答 D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C、E 不给分。 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概括能力。 审清题干要求到文中寻找相关信息。 文章第 3、4 两段是写了陈忠实思想上的巨大转变,第 5 段写他创作思想和创作行为的变化,抓住相关语句归纳概括。 答案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 9、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他认为自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答:_解析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表层含义,同时必须注意此句与标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关联密切,而文章第 1 段尾句也与此类似,三个句子遥相呼应,引领着文章的主旨内容。 然后通过切分文章层次并联系“相关链接”的内容归纳概括出传主的主要文学成就和贡献。 答案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最新海量高 11、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 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 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二、 (2016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25 分)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 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 13、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 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 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 15、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 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 ”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 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 ”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 老伴说他“贪玩” ,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 37 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 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 ”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