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敏而好学教案内容摘要:

同往往就会“填补”不同的东西,引申出不同“意义”,这是我们学习时特别需要谨慎的。 至于这两句话,很明显其语境不同,孔子说 “必有忠信如丘焉”如此肯定的语气是对已然事物的肯定判断,其实要强调的是,要达到自己一样的“忠信”道德水准并不难,这里表现出来的倒是孔子一种谦虚的精神。 而后文那个“毋意”是学生对孔子的评价,说他不主观推测,强调他凡事能从客观事实出发。 这和前面说的“必”完全属于不同的话题,所以,不能说彼此间是矛盾的。 ) 5 “抑为之不厌”能译成“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吗。 (葛璎萍) (解说:课本上这样翻译很显然是不恰当的,至少原文中的“之”和“厌”没有落实或理解错了,而且从整个译文看,它与下句意思充分了,下句的“诲人”不就是这里说的“工作”吗。 而这里“厌”译成“厌倦”,下句又是“厌倦”,这样翻译不是太让人“厌倦”吗。 事实上,这里的“之”就是代指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所谓 “仁义道德”,而这里的“厌”就是“满足”的意思,是这个词的本义。 整句话可以译成: 实践它我从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把它传授给别人我从不感到厌倦。 ) 6 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学习保持这样的心理状态好吗。 (明确:这是类似于竞技时一种极其紧张的心理状态。 如果把这种状态理解成一种只争朝夕的努力拼搏的精神,固然值得在学习中保持,尤其在我们还暂时难以摆脱的应试性的学习,但如果我们把学习当做自己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就没有必要如此紧张,我们更应该以一种从容的甚至审美的心态进行学习。 ) 7《子罕》四中的“意”“必”“固”“我”四个词意思有何差别。 (吴穗波)孔子提出的“ 四 绝”,彼此有什么联系。 (黄裕鑫、杨杏萍) (解说:从课本注释上看,这四个词似乎没有多少差别,同学们能够由此追问这正反映了我们质疑水平很高。 这四个词的意思,我的理解和课本注释基本一致,分别是“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成见”“唯我独是”;孤立地看它们似乎差别不大,但是如果能联系其言说所针对的情况,那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很清楚了,而且各自的侧重点也就明确了。 前两“毋”,是针对“事”说的。 “毋意”是说“事前”不主观臆断,而要从客观情况出发;“毋必”是说“事后”不绝对 肯定,要留有余地。 后两“毋”是针对“人”说的。 “毋固”是说,对于别人包括权威者的成见要会变通,不拘泥教条;“毋我”是说对于自己的观点也不能自以为是,别人的批评反对要能容纳,并善于吸收其中正确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 四归纳小结:要比较确切地理解“论语”,就要尽可能联系“言说”的语境。 第三课时,( 2020年 3月 23日 星期五) 内容 继续解答学生质疑,最后归纳课文有关学习方面的观点,并加以评析(练习一)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三的翻译和练习四的句读。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 作文引入 二 继续质疑解说,讨论如下: 1 孔子提出的“绝四”,一般人能做到吗。 它与“敏而好学”有什么关系。 (郑映红) (解说:这“绝四”也许是孔子平时对学生提出的四个要求,也许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认为老师之所以成功,恰恰就是这四点做得不错。 但不管怎样说,它毕竟是一种主观要求,“毋”就是“不要”也即不应该的意思,显然是对四种人们容易出现的失误性的行为作出禁忌性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人们要能克服四种不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要一般人完全做到,也就是完全克服这些缺点当然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孔子也未必真的完全 做到了,但用圣人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又是孔子甚至可以说中国仁人志士的传统习惯了,所以,孔子提出这样的标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至于它与“敏而好学”的关系,如果我们联系一下荀子的《劝学》,明白了在儒家学者看来,所谓的“学习”就是“金就砺”“木受绳”,也就是孔子说的“克己”,“修身”,不断的克服人性的弱点缺点,最后借助“外物”“绝江河” “致千里”,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敏而好学”与这“绝四”的关系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