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模拟创新题专题五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解析内容摘要:
3、库解析:选 B。 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护土地资源。 不符合因地制宜、保护土地资源的要求。 防止水土流失,保护了土地资源。 因华北平原缺水,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故推广喷灌、滴灌是可行的好办法。 河套平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种植业发达,不宜建草场。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江平原是我国有名的黑土地,土壤中腐殖质丰富,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但由于长时间掠夺式利用,原本肥沃的土地,肥力已经下降,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有所下降。 材料二历史上,黄土高原不少地方林深草密,生态良好,后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每年损失的氮、磷 4、、钾等营养物质相当于上千万吨化肥的含量,造成了土壤退化或沙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以上两例现象,都是_的结果,其中材料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_;材料二反映的主要问题是_。 (2)为保持土壤肥力,人们应该采取的做法是_。 解析:(1)由材料一可知,三江平原由于长时间掠夺式利用 ,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由材料二可知,黄土高原由于过度开垦、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或沙化。 (2)为保持土壤肥力,人们应在利用土壤的同时,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养用结合。 答案:(1)人类不合理活动(或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长时间掠夺式利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过度开垦、利用,导致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或沙化(2)在利用土壤的同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做到养用结合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然资源是如何分类的。 新海量高中、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然资源是人地关系的纽带,人地关系是围绕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不断演化的。 键是看其是否直接在自然界中取得,是否用于生产和生活,如石油是自然资源,闪电不是。 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时期,从这方面来讲也是可再生资源。 只不过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是不可再生的。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模拟创新题专题五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解析
相关推荐
括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坚强的意志是 __________的保证;从小培养坚强的意志有助于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高 (一)《他们是不是有病 》 下面人物的做法似乎不可思义 ,他们是不是有病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① 1 月 11 日
) A、 每天打扫卫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B、当父母生病时,能自觉地体贴照顾他们 C、接受父母的一切安排,做个听话的孩子 D、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需要父母的督促 14 岁的小明想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他可以( ) ① 从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等小事做起 ② 大胆地走上社会,投身社会实践,如参加青年支援服务等 ③ 通过打工挣学费减轻家庭负担,又锻炼了自己 ④
师、同学了解自己的优点、特长 ( ) 4.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和肯定 ( ) 5.照镜子的次数增多了 ( ) 6.衣着上追时髦、容貌上注意修饰 ( ) 7.模仿成人的发型、动作、言行 ( ) 8.希望父母不要在 客人面前说自己的缺点 ( ) 9.反感大人(包括父母、老师)居高临下地训斥自己 ( ) 10.希望大人有事与自己商量解决 这说明,初中生的自尊自信有以下特点: 情境假设:
) [应用 ] ( 1)两会新华网快讯: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 这体现法律特征的哪个。 体现。 ( 2)新疆暴乱事件审判:今天中国西部新疆地区法院,判处 6个新疆动乱事件中的暴徒死刑。 这样目前为止共有 12个暴徒被判死刑。 这体现法律特征的哪个。 体现。 ( 3)原北京市市长陈希同
持一种好心情:( 2)对老师、对同学态度友好;( 3)与人交往主动、豁达,不计较个人得失。 朋友和友谊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 1)朋友和友谊是人生最富贵的财富。 ( 2)朋友能温润我们的心田,能分享我们的欢乐,能驱散我们的烦恼,能给我们支持和力量。 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与我们相伴同行。 ( 3)友谊是人类一种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使人受到鼓舞,获得进步的力 量。
填份调查表。 扮演女大学生的学生: 谁是小姐,请不要打扰我。 学生表演后老师扮演电视台记者: “这位老大爷,您为什么不接受这两位学生的调查。 ” 扮演老大爷者: 这孩子太没礼貌了。 老师 :第二小组失败的答案是缺乏文明的言行,他们的言行不符合文明交往的要求。 那么,文明交往有什么要求呢。 请看 P64《心灵导航》第一、二部分, 找找答案。 学生找答案。 老师问: 找到了吗。 学生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