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新步步高初高中化学(通用)衔接教材 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内容摘要:
2、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 19 世纪晚期和 20 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 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 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 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 4、,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原子结构模型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 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 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形成中性原子,俗称“枣糕式”模型,糕体相当于原子核,分散在其中的枣子相当于电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 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 玻尔原子模型(1913 年)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 6、,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其核电荷数。 阶段一般要求了解原子序数在 18 以内的原子所带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家们想像的模型中,每一个原子中的核外电子都绕核作高速运动,永不停止,也不劳累。 在多电子原子中,则近似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不同区域内绕核运动,又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原子核外,由里到外、由近到远地分布着不同的电子层,供不同的电子绕核运动,尤如大都市中心城区外围所修的绕城公路,供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机动车运行,从而保证交通有序运行。 人们常把原子中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用下图表示,中心圆圈表示原子核,围绕其外围的圆表示各个电子层,每个弧线 7、上的小圆圈代表在其上运动着的电子。 通常由里到外依次称为第一层(又称 K 层,层序数 n1)、第二层(又称 L 层,层序数 n2) 、第三层( 又称 M 层,层序数 n3) 反过来,排在最外面的层也称为最外层,然后依次为倒数第二层(习惯上称为次外层)、倒数第三层去掉最外层,其他的层统称为内层。 这种表示方法虽然形象但过于繁琐,通常将以上图示简化为右图,其中“小圆圈”代表原子核, “”表示原子核带正电荷, “8”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也就是核所带电荷数,右边弧线从左至右表示电子层,其上数字表示在该层运动的电子数。 如图表示核内有 8 个质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第一层有 2 个电子,第二层有 6 9、的状态,保持相对稳定,该原则称为“能量最低”原则。 (2)每一层最多排 2电子,即第一层最多排 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 8 个电子(3)最外层最多排 8 个电子,如果只有一层,则最多排 2 个电子。 试一试 1. 请你画出核电荷数为 6、9、13、16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在具体分析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须综合考虑以上三个原则,如 19 号元素,按此部分原则,可能会排出 2、8、9 三层形式,第三层上有 9 个电子,虽未突破“每层最多有 2电子”原则,但却不符合最外层不超过 8 的规定,这种排列不符合“交通规则”。 正确方法是按 2、8、8、1 四层形式排布,这样就能同时满足三个规则。 从这个例子中 10、也可以发现, “每层最多有 2电子”并不一定要求每一层都达到 2,这是在实际排布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4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稀有气体性质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稀有气体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观察部分稀有气体、活泼金属钠和活泼非金属氯形成的稳定离子结构示意图,可看出性质稳定的微粒结构上有许多共性。 从原子结构中我们不难看出,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都排有 8 个电子(仅 2 个电子),钠离子和氯离子最外层有了 8 个电子后也不再活泼,而其他活泼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未达到 8 个,在一定条件下,均有达到 8 个电子(或 2 个电子)的倾向。 这正是稀有气体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 12、的原子(一般大于 4 个),和其他元素化合时,得电子是它的本能,这种元素就具有非金属性,如氯、硫、氧、氮等。 当最外层电子数为 4 个电子时,和其他元素化合时,原子既难失去电子又难得到电子,所以较难形成离子。 5电子式原子核外电子在分层排布时,一般内层往往是排满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除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外,其他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未排满,未达到 8 个电子(或 2 个电子)。 在原子相互化合过程中,内层电子基本上不发生改变,只是最外层电子数可能发生变化,人们常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就是这个道理。 如: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与活泼非金属反应时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而氯的最外层 13、电子数较多,与活泼金属反应时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我们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变化来表示两者的形成过程。 失 去 一 个 电 子 得 到 一 个 电 子 资料卡片显然氯化钠中不再有钠原子和氯原子,氯和钠分别以阴阳离子的形式存在。 像氯化钠这样,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 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 既然,原子在相互化合时,一般不涉及内层电子的变化,只有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因此原子结构示意图还可进一步简化。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或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分布情况,这种式子被称为电子式。 下表列出几种常见原子及其离子的电子式。 微粒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案 例 N 2O 3N 15、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阳离子是由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失去一个电子,就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失去两个电子,就形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因此阳离子的电子数就等于原子的质子数减去所失去的电子(也就是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 阳离子的电子总数质子总数电荷数。 阴离子是由原子得电子形成的,其电子总数就等于质子总数加上所得电子数(也就是离子所带负电荷数)。 阴离子的电子总数质子总数电荷数每个 子由 1 个碳原子和 2 个氧原子构成,质子总数为 682,也就是22,因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所以 1 个 电子总数也就是 22。 每个 123个碳原子和 3 个氧原子得到 2 个电子后形成,质子总数为 683,所以 1 个 ,即等于 683232。 23试一试 3. 求算以下分子的电子数:N 2、22试一试 4. 求算以下离子的电子数: 、F 、 4 3 3(满分 50 分限时 30 、选择题(本题包括 8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32 分,每题只有 1 个正确答案)1在化学发展史上,第一位提出了“原子”概念。2017版新步步高初高中化学(通用)衔接教材 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