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新步步高初高中化学(通用)衔接教材 第10讲 气体制备或性质实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内容摘要:
2、中化学实验主要涉及了三类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对于图 1 类型装置,初中化学课本这样要求:“将发生装置的导气管浸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时,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移开手后一段时间,导管中会形成一段水柱。 ”图 1 装置仅有一个导管出气口,在烧杯中加水浸没导管后,就形成了一个气体封闭系统,当试管内空气受热膨胀时,就能在水中出现气泡(不放在水中,管内空气照样逸出,但肉眼无法观察,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往往忘记这一点);移开手后,温度下降到常温,而内部空气已部分逸出,气体压强减小,烧杯中自然会有微量水被吸入,形成一小段水柱,如果漏气,外部空气将“乘虚而入” ,也就是内外压强仍相等,也就不会产生倒吸现象 4、用手握住试管,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移开手后一段时间,导管中会形成一段水柱。 事实上,由于内部空气不多,热胀冷缩效果不大,并且长颈漏斗中液面可随内部气压变化而改变,热胀冷缩现象不一定在烧杯的水中呈现,所以这种方法不被看好。 习惯上先直接用止水夹(弹簧夹)将右端出口封闭,后由长颈漏斗向其中注水,当漏斗下端与试管内液体形成“液面差”时停止,过一段时间,液面差仍不变的,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资料卡片启普发生器的气密性检查该装置与图 3 相似,只是止水夹被活塞代替,长颈漏斗被半球形漏斗代替,试管被下部球形容器代替。 只要先关闭启普发生器的活塞,后在上部半球形漏斗中加入足量的水,再观察球形漏斗中水面是否形成稳定液面 5、差,若形成稳定液面差,则气密性良好。 有关气体制备或性质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原理,一般利用对内部封闭气体的“热胀冷缩” ,在水的帮助下形成不同现象,进而判断是否漏气。 封闭气体受热(容积较小的可直接用手加热,容积较大的容器可用热毛巾或微火加热)后,可能在导管出口(应浸没在水下) 排出气泡,也可能是形成稳定液面差(或稳定的液柱);停止加热,恢复到常温后,由于之前内部气体部分逸出,导致内部压强变小,就必然倒吸形成一段水柱,如果漏气,外部空气可“乘虚而入” ,内部压强就不会减小,也就不会形成倒吸现象。 因此,对于有关气体制备或性质实验的装置,首要的是观察其出气口(气体通道)特点,选用恰当方法封闭,分液漏斗 7、 7 装置是一套制备气体并测出产生气体体积的装置,该套装置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 想一想 1. 图 6 装置中,如果不用橡胶管将分液漏斗液面上方与烧瓶液面上方相连,产生气体不足,须补充添加液体反应物,分液漏斗中液体能否顺利加入。 为什么。 想一想 2. 图 7 装置中最右端是一支有刻度的玻璃量器,测量出产生气体的体积要进行多少次读数,如何计算出对应气体的体积。 【例题 2】按图 8 示意组装好装置后,在 D 装置中加入少量水,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手掌紧握烧瓶外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结果观察不到明显现象,是否表明一定漏气。 若在 D 装置中观察到有少量气泡,能否说明所有装置 (含 D 装置双孔塞处)气密性都良 11、性,通常是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手离开试管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说明装置不漏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法的原理是_(2)某同学操作时,只做了没有做,他即认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_(答“是”或“否”)。 理由是_。 7(6 分 )用图示的装置制取氢气,在塑料隔板上放粗锌粒,漏斗和试管中装有稀硫酸,若打开弹簧夹,则酸液由漏斗流下,试管中液面上升与锌粒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由导管导出。 若关闭弹簧夹,则试管中液面下降,漏斗中液面上升,酸液与锌粒脱离接触,反应自行停止。 需要时再打开弹簧夹,又可以产生氢气。 这是一种仅适用于室温下随制随停,由颗粒状。2017版新步步高初高中化学(通用)衔接教材 第10讲 气体制备或性质实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相关推荐
4、A. 甲 C. 丙 利用气象卫星云图不能()A. 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B. 监测台风的移动方向和速度C. 确定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D. 预报台风登陆的准确地点和精确时间6. A【解析】台风从东南向西北接近丁地,所以逐步接近过程中丁地位于台风的西侧,根据台风中心是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再结合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可知,风向最有可能是西北风。 7. D【解析】图中丁地位于台风迎风坡
两秤示数相同则可同时使用,否则调换弹簧秤 二 ( 3 分) 安装与实验 实验装置 ( 1 分) 按实验要求将实验装置安装好 操作要求 ( 1 分) 实验时将弹簧秤的弹簧与木板平面平行,用弹簧秤拉橡皮条时,拉力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且弹簧秤、橡皮条、细 绳套位于和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记录数据 ( 1 分) 正确记录了所测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 ( 4 分) 作图与分析 比例标度 ( 1 分)
5、半球某山地南坡和北坡年平均气温随海拔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 911 题。 9. 甲坡的雪线高度约为()A. 3 100 m 00 mC. 3 700 m 00 关于甲坡和乙坡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坡是南坡,湿度小于乙坡B. 甲坡是北坡,湿度小于乙坡C. 乙坡是南坡,湿度小于甲坡D. 乙坡是北坡,湿度小于甲坡11. 该山地气温年较差山顶小于山麓,原因是山顶()A. 夏季气温上升快B.
和垂直斜面方向正交分解,分别得出分力 1G 和2G ,显然有 1 sin30GG , 2 cos30GG 可以认为物体 P相对斜面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个是沿推力 F方向的滑动,另一个是沿 1G方向的滑动,这两个运动的合运动方向就是其在斜面上实际运动方向,且这一方向恰为 F与1G 的合力 F 的方向,如图 4所示 ( 图中的平行 四边形实为矩形 )。 合力 F 的大小可依勾股定理求出,即
3、上人口比重为 7%,所以劳动力人口比重为 68%,2010 年甲省(区)014 岁人口比重为21%,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 9%,所以劳动力人口比重为 70%,因此在这 10 年间该省劳动力所占比重大,就业压力大。 4. A【解析】“单独两孩”政策逐步实施后,人口出生率会提高,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会提高。 5. C 【解析】图中丙省(区)014 岁人口比重下降、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也在下降
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 M、 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 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来源 :学科网 ] 学生分析: 桌面有了形变,使 M、 N平面 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