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大全内容摘要: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大全(摘录)1、爱屋及乌这个典故出自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 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 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 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 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 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 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 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 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 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 姜太公答道:"臣 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 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2、安乐窝这个典故出自邵雍字尧夫。 初到洛阳的时候,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 富弼、司马光和吕公著等各位贤人,被罢官以后也住在洛阳。 平时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跟邵雍来往,而且为邵雍买了园田与住宅。 到了农时,邵就自己去园田耕种与收割,但收获下来的粮菜,只够一个人的吃用和换取必备的衣裳。 为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邵雍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安乐窝"。 早晨起来,点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有一点酒意就行了,但从不喝醉。 兴趣来了,他就吟成诗章,然后又放声朗诵。 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阳城里去游玩。 刮风下雨是不出门的。 出去的时候,就坐一辆小车,让一个人拉着,心里想到哪儿,就到哪儿。 官宦人家的人一听出他的车音,就争着出门等候迎接。 这些人家的小孩子与奴仆,也喜欢他来,互相说:"我们家的先生来了。 "他们就不再称呼邵雍的姓名了。 他在这些人家,有时竟一连住上两宿方肯离去。 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里仿照邵雍的"安乐窝" ,盖一处房舍,等邵雍来了住,他们把这房子称作邵雍的"行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3、唐佳话。 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 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 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 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4、按图索骥这个典故载于在春秋时代秦国,有个相马专家叫伯乐,原名孙阳。 他善于识千里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 伯乐的儿子死读相马经,按照书中所说的马的样子去寻找骐骥良马。 有一天,在看见一只大蟾蜍,他便高兴地对伯乐说:"爸爸,这 是一匹良马,眼睛和额头跟你书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样。 "伯乐知其子之愚,转怒为笑地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无法驾驭)。 "这个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条,不能理论结合实际。 5、鳌戴这个典故出自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有一大壑,其实是无底之谷,把它叫作归墟。 八方及中央的水、天河的水,都流入其中,而水无增减。 其中有五座山:一座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州、五叫蓬莱。 这山高低周围达三万里,其山平顶达九千里。 五山相隔的空间有七万里广远,这样相与为邻居。 其山之上看到的都是金玉,山上的鸟都是白色。 像珠玉般光彩的树木丛生,花朵和果实都有滋味,吃了都不老不死。 所居住的人都是有道的仙人的后代,一早一晚飞来往去的仙人不可胜数。 而五座山的根没什么附着,经常随潮水的波涛上下波动,不能暂时停自动荡。 仙圣认为五山动荡不安是患害,告诉了天帝,天帝担心五山随波流往西极,仙人们失掉居所。 于是命令人面鸟身的禺强神,让海中的十五只大鳖抬头背负大山,一再轮换,六万年一替换,五座大山才停息不动。 后遂以"鳌戴" 比 喻负荷重任,或以表示感恩戴德。 6、阿娇失宠这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卷十六汉武帝刘彻的妻子陈阿娇非常得宠,被立为皇后。 但后来陈皇后一直未生下独生子,她又嫉妒别的宫妃得宠,便暗中搞媚术和"巫盎"(用巫术诅 咒的办法)害人所以被汉武帝废弃,逼令住在长门宫中。 她悲苦愁闷,想恢复过去皇后的地位。 听说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是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献一百斤黄金给司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请他们买酒喝。 托司马相如为她写一篇能解脱苦闷生活的文章。 司马相如就写成了长门赋,呈献给汉武帝,劝导他不记旧怨,重新和好。 由此,陈皇后又得到汉武帝的宠爱。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无人赏、有才无人用的冷落境遇。 7、安步当车这个典故原载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颜蜀的人,很有才能,不愿做官,宁愿隐居在家。 有一天,齐宣王召见他并用十分傲慢的口气说:"蜀,过来。 "蜀站立不动,也叫道:"王,过 来," 齐宣王大怒,高声喝道:"到底是国君高贵还是文士高贵。 "蜀笑道:" 当然是文士高贵,国君有什么高贵的。 "颜蜀讲了一个例子:" 从前秦国攻打齐国,路经鲁国,为了保护名士柳下季的坟墓,秦国号令全军:谁要毁坏坟墓五十步以内的草木,立即处死。 进入宋国时又下令:谁要杀了齐王,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 可见,一个活着的国王还不抵一个死去名士之墓。 "齐宣王无话可话,表示十分钦佩,接着便改换笑脸请颜蜀收他为弟子,劝颜蜀住到宫里,每餐都有肉吃,出门有车坐,荣华富贵享受不尽。 颜蜀回答道:"我不要荣华富贵,宁愿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娱。 "意思是说: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饭,肚子饿了,饭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稳,就好比坐车;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贵,不当官,可以自在自乐。 这个典故旧时表示文人安于贫苦生活费的清高思想。 现在只用其字面意义,形容不乘车而从容步行的乐趣。 8、安然无恙这个典故源于战国时,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 赵威后接见了这位使臣,一见面,赵威后便问:"今年你们齐国年成好吗。 老百姓好吗。 齐王好吗。 "齐国的使臣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就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贵国的,现在你先我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贱后贵,贵贱倒置吗。 "赵威后听了连连摇头:" 不。 如果没有好年成,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百姓,哪里还有什么国君。 我不这样问你,难道让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9、安如泰山 这个典故见于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 其目的是想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加强西汉王朝的统治。 但结果适得其反,诸侯拥有地盘,又有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和任免相、太傅等以下官吏的权力,加之有的恃亲骄横、贪得无厌,野心膨胀,对中央政权形成了严重威胁。 在分封的诸侯王中,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 他"招天下亡命" ,冶铜铸钱,占城五十多处。 并宣布吴国不收农民的赋税,引诱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到吴国谋生,在势力与野心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刘濞准备谋反。 这时吴王手下的一个郎中(官名)枚乘上书劝阻。 书中说:"你(想谋反)的想法是很危险的,难于实现。 但如果改变想法则易于反掌,安如泰山。 但吴王刘濞不听枚乘的劝千。 枚乘便投奔了梁孝王。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事物的稳固、牢靠,不可动摇。 10、按兵不动这个典故见于春秋时候,晋国的赵简子准备进攻卫国,令部下史默去卫国探听情况,规定一个月之内必须回来。 但是一直过了六个月他才返回来。 赵简子问史默:"你去卫国,怎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 "史默回答:"想得到利益,却会召来祸害,你还没有观察出来吗。 现在卫国有蘧伯玉做相国,史鳅辅佐,孔子也在那里做客,子贡又在国君的面前谋划大事,国君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可见卫国国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 "赵简之一听这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在军事上由于某种原因,而不采取进攻或抵抗的行动。 也用来比喻对眼前事物抱着观望的态度,而拿不出办法来。 11、暗渡陈仓这个典故载于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和汉中。 刘邦也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 他发现手下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就是韩信。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划夺取天下。 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栈道,表示无意东还谋取天下,使项羽放心。 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 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消息笑道:"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 "章邯对刘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 韩信表面上装作要从栈道东进,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 当章邯接到急报时,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 章邯被逼自杀。 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12、八斗才本典故源自宋无名氏谢灵运以斗量才。 他说:"普天下的才学放在一处,总共有一石。 曹子建(曹植的字,又称陈思王)一人就独占八斗才华;我占一斗;余下的由天下人共分了。 "后来人们用"才高八斗" 、"八斗陈思" 、"多才子建"等比喻高才,有才学的人;用"一斗才" 、"才无一斗" 等指才能平庸者。 13、白龙鱼眼这个典故出自吴王想要和百姓们饮酒,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昔日白龙下清泠深渊,化为鱼,被打渔人豫且射中了眼睛。 白龙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说那个时候你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 白龙回答说: 到了清泠深渊,化为鱼形。 天帝说 :鱼本来就是人类该 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豫且是没有罪的。 因此说,白龙是天帝的珍贵畜牲;豫且宋国的贱臣。 白龙如果不化装成鱼形,豫且也不会射他。 今吴王你舍弃万乘之皇位,而与布衣平民们一起喝酒。 我害怕你有豫且的串祸。 "吴王于是停止了与平民喝酒这件事。 此典故借喻当政者化装出行。 14、白首为郎这个典故出自汉武纪事。 汉武帝曾经乘辇到郎署,看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 武帝问他说:"你何时当郎官,这么老。 "回答 说:" 我姓 颜名字叫驷,是江都人,在汉文帝时作郎官。 "武帝 问:" 为 什么这么老没有得到重用呢。 "回答说:"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还年轻;陛下好少,而我已老。 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 "武帝被他感动,提拔他为会稽都尉。 后用"白首 为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长久被埋没15、白驹过隙这个典故出自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 他即位后想方设法解除重要将帅的兵权。 一天,赵匡胤请一些武将喝酒,喝到一半时,他对众人说:"假若不是依靠你们的拥护和支持,我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 但是皇帝也太难了,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省心。 "大将石守信赶忙问:"现天下已平定,谁也没有私心杂念了,你还有何忧虑呢。 "宋太祖说:"你们虽无私心杂念,可是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 如果也为你们黄袍回身,你们不也会自成一统吗。 "石守信等将领一听此言,立该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 便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壮的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你们不如多攒些钱财,去过舒适的生活,这样君臣相安无挂,不是很好的事吗。 "石守信等将领见宋太祖驱武用文的决心已定,为了活命保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权。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16、白面书生这个典故出自公元 450 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要举兵北伐,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便劝谏文帝,认为不可轻举妄动。 可是宋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叫丹阳尹徐湛之和吏部尚书江湛等文官向沈庆之乱出难题狡辩。 沈庆之当场气愤地说:"皇上准备出兵北伐,而与白面书生之辈谋划此举,事情怎么能办好呢。 "宋文帝由于没有听劝沈庆之的正确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只有书本知识,而社会阅历不多的人。 17、白往黑归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