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09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2、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 3、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 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 5、 1943 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 80 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 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 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 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 6、大者黄宾虹传)恰当的两项是()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 7、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项“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有误。 从原文“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可以看出其表述错误。 B 项,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D 项,应是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 E 项,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答案】选 C 给 3 分,选 D 给 2 分,选 B 给 1 分;选 A、E 不给分。 最新海量高中、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 8、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 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这道题的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 ,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以及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对绘画的影响思考。 【答案】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 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对答题的范围有较明确的限定,即要从“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艺道旨趣”三个方面作答。 考生应该选择两位 9、艺术家当中的一个来作答,这样思考点更为集中。 【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 创造与仿作兼顾;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声事业;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最新海量高中 11、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 ,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 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 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 12、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 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 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 年 3 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 ,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 14、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 ”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1982 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 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 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恰当的两项是()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 15、“左邻右舍” ,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仔细推敲文中与各选项相关的信息,哪怕是细微的差别也不放过。 在辨别时要重点检查选项有无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强加条件的情况,检查在时间、地点、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是否一致。 D 项属于强加条件,得到国外数学界 “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是 “耍斧头”的目的,而不是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的条件。 E 项是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描写他刻苦自学成才, “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的说法也不正确。 全文是谈华罗庚的治学之道的;文章写解析数论会议上的报告受到赞誉,目的不是表现他的重要成就和贡献,而是表现他“弄斧必到班门”的治学之道。 C 项概括不准确,研究成果不只属于王元与潘。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09 Word版含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