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14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2、安置当然可以说是“暂时寄放” ,但若没有社会舆论的压力,或许雕像永远“暂时寄放”于偏僻的山村也未可知。 赖宁,曾经是许多“70 后” 、 “80 后”的学习榜样。 1988 年 3 月 13 日,年仅14 岁的赖宁为了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 同年 5 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光荣称号。 赖宁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赖宁的事迹进入了课本,照片也被挂在了中小学校园,赖宁迅速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符号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是否该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行为,社会上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 2004 年,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北京全面实施 4、对于众多“70 后” 、 “80 后”的人来说,赖宁作为童年岁月中珍贵的记忆也许永远无法抹去。 河北传媒学院大二学生齐玲玲告诉记者,即使是作为一名“90 后” ,她也希望人们能够重新看待赖宁精神, “重拾赖宁精神对于当下这个超男超女盛行、信仰迷失到竟为侵华日本开拓团立碑的社会行径会是清醒的一击”。 许多公园和学校拒绝接受赖宁雕像,他们事后遭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 事实上,他们都是根据当今的主流价值观看待这件事,这种思想行为,只是当今时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表现而已。 时至今日,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做无谓的牺牲,成了新的主流价值观,赖宁之所以成为英雄的价值基础发生了改变,但是如何看待赖宁依然是一个无法回 6、第一段中“失踪”的含义。 答:_【答案】 “回归”指赖宁的雕像重新放回原地,他的精神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失踪”指有关单位偷偷移走雕像,事先和事后都没有告知公民。 10第二段写居民们自发寻找雕像,目的是什么。 答:_【答案】说明群众依然没有忘记赖宁;群众对有关部门移走雕像的行为表示不满。 11赖宁雕像回归了,但作者为什么说“由此引发的思考仍没有结束,也不应该结束”。 答:_【答案】如何处理赖宁雕像、画像的问题,目前依然有分歧;如何对待赖宁自我牺牲精神的问题应持怎样的态度,如何去评价,依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所以对此的思考不会停止。 12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为新闻述评,你认为这样写是否合最新 9、上、衣服上都沾满了煤尘,但妻子们、儿女们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时间在一小时一小时地流逝。 到处都有抹眼泪的妇女,但几乎没有人让眼泪淌下来。 天气渐渐暗了下来,许多亲属都退到了一间更衣室,坐在那里面的长凳上,这儿曾经是矿工们用来换衣服的地方。 头顶上的绳索和滑轮上都悬挂着那些没来得及上来的矿工的便服。 妻子一旦认出了自己的丈夫的衣服,就找个地方呆下来,准备熬更长时间的夜。 天空下起了雨,然后又下起了雪,但仍有很多面容憔悴、脸色苍白的家属们待在那儿,不愿回家,除非“我们找到了”。 营救人员把第一名遇难矿工抬上地面时,已是 27 个小时后了。 当这名遇难者被人从井口抬到停在附近的一排救护车旁时,一种令人恐怖的安 10、静降临在拥挤的人群中,但警察又把人群堵住了。 当发现遇难者被毯子裹住了脸,像一团蜷缩的东西时,一些妇女忍不住转过头去哭泣。 接着另外 17 名遇难者也被人从井底抬了出来,但都死了。 次日,另外 18 具尸体也被找到并抬了出来,那些业主们开始了他们的“恢复作业” ,而不再继续开展救援工作,对于那些尚未找到的人已不抱什么希望了。 在 3 月 28 日,当伊利诺伊州矿业与矿产部部长罗伯特梅迪尔试图将被爆炸摧毁的矿区的电源打开,以便加速工作进程时,救援志愿者们威胁说要放弃工作。 州矿井检查官德里斯科尔斯坎尔曾经在爆炸前几个月就反复强调,并试图关闭矿井,他支持工人的观点,认为通电会导致新的爆炸。 最新海量高中、初中。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14 Word版含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