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16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3、,人得什么病,很大程度上是基因悄悄决定的。 那么,从人类生存来讲,历史就相当于基因图谱。 今天的生存格局从何而来。 今天的政治习性、文化人格和价值观,从何而来。 就是从基因谱系里来。 90 年代一定是从 80年代来的,80 年代一定是从 70 年代来的。 张志新在 70 年代因讲真话被割喉管,同样的话在 80 年代就无性命之忧了,或许会有警告或处分,而再往后,可能这些也没了。 所以今天的父母用不着再叮嘱孩子“不要在日记里乱讲话”了。 这就是进步,但进步是有成本的,若不牢记和珍惜成本,那利息就不可靠,不定哪天就缩水,大家又变回穷光蛋。 我觉得每个时代都是这样,前人付出成本,后世享受利息。 我们认为好的社会现况,每一 4、点文明进步,都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利息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感谢那些成本,要缅怀那些在成本中牺牲的人,比如当年的孙志刚事件(一个青年在广州街头因无暂住证被收容后遇殴身亡),它以最极致和惨烈的方式刺激了舆论,唤醒了法的良知和制度纠错,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由此被废除。 它潜在地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至少你今天走在大街上,不会因没带身份证而被羁押。 不了解历史,即等于不清楚“成本”。 犹如一个人花着钱、却不知钱怎么来的,以为自己天生就有钱、就该有钱,这不是败家子吗。 如此下去,离身无分文即不远了。 所以,要了解历史,就像坐在一列车上,要清楚自己哪儿上的车。 上一站是什么。 不知上一站,就不知下一站。 历史关 6、重演或排续集。 所以有人说:鲁迅不被遗忘是民族的悲哀。 是啊,曾有那么一阵,觉得鲁迅过时了,可又过了一阵,发现鲁迅还站在前面,老人的话一点不老,他依然伟大,像个时代先锋。 我这些年做媒体有个感受:很多“新闻”都似曾相识,仔细一看,本质上都是旧闻旧闻的内核和逻辑,除人物地点和相关数字变一下,事件性质、发生原理、进程和结局都大同小异,馅还是那个包了多年的馅。 不说别的,单就一个矿难,别说做媒体的,哪个中国人还好意思把它当新闻。 都一个模子出来的。 谁铸了那个模子。 谁有粉碎模子的决心和力量。 中国的问题往往就是模子问题。 12从被采访者王开岭答问的内容来看,文章开头,记者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答:_【答案】谈谈您对历史 8、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林思浩:你的新书城门开写的是北京记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 ,不如说是“哀悼”。 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 我猜想,一个 90 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 其实根本不止北京如此。 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籍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 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 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 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 10、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 至于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 细节。 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 这种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 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 这是非常可怕的。 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 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 如果说写作是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