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 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05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2、公路,有超过 40 万至少 6 个国家的军人阵亡在与它直接有关的战场上,如果再加上至少两倍于此数的中缅两国死难平民,则这条蜿蜒的崎岖山路上每一米都是一条人命,每一米都仰面朝天地躺着一位死者,他们手拉手从云南省会昆明连接到缅甸的交通枢纽腊戍。 也就是说,这条路从修筑起的不到 5 年,几乎用人的骨肉又重新铺了一遍。 一直到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我们实际上都并不知道这条公路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意义,似乎也没有人认真地研究过它。 一1999 年,我第一次自己驾车驶上滇缅公路,开过大理之后,还有不少的路段依稀保存着当年的样貌。 时近黄昏,金色的阳光斜斜地洒在路上,让那条被 60 年的汽车轮胎和鞋底抛光成晶莹剔透的塘石路 3、灿烂之极,衬着背后苍黛的远山,有一种渐上天际的绝世之美。 这种叫做“塘石路”的路面是滇缅公路的特色,在今天所存无多。 它是用俗称“狗头石”的长条石块竖着挤压排列成路面,两侧再用巨大的石块挡住它们,使每一块石头经年累月都不会稍微松脱。 石头当然不怕高原太阳的暴晒,所以永无柏油路面一到夏日经常稀乎烂糟的局面。 当然也不怕雨水冲刷,没有土路一下雨变成一条烂泥沟的担忧。 而且石头朝上的部分大约拳头大小,即便稍有不平,汽车走在上面并不颠簸。 二滇缅路是抗战时中国的血脉,也是缅甸之战的导火索。 对于曾经期望 3 个月搞定中国的日本,很大程度上是这条路挡住了他们迈向完胜的步伐。 为了切断这条路,日本人生生把缅甸这个宁静的 5、路。 那是接近 40 度的陡坡,一面是峭壁,一面就是悬崖。 即使不避让对面来车,也让人开得手心出汗,胆战心惊。 戈叔亚告诉我,那时许多南洋华侨机工驾驶的还是烧木炭的卡车,上这样的陡坡,要烧好一会才能往上冲一小段,车上放着几块三角木,每当车冲至无力,站在车门外的助手要立刻跳下车去把三角木塞在轮下,防止溜车。 等车烧好压力,又要飞快地拉出垫木,跳上车,否则就要跟在后面跑,因为车不能停下等人。 这些本是平民而又生活相对优渥的机工们,有多少人为着自己素未谋面的故国能够挣出灭顶的深渊而舍身在了滇缅公路沿途的莽莽群山之中。 在我所走过的滇缅路沿线,没有看见一座属于他们的纪念碑。 三在澜沧江昌淦桥近旁的另一条江上,有一座 6、完整如初的美军工兵架的钢桥。 悠长的岁月似乎全然与它无关,60 多岁了连皱纹都没有。 在一端的斜梁上有凹痕,那是整个桥身唯一的损坏,据说留下那个脸盆大凹痕的卡车完全撞烂掉了。 我想起怒江和澜沧江上那些比工兵桥年幼许多的小弟,那几座叫做“红旗” “东风”的似乎更应坚固的钢筋水泥大桥,或者经历了几次大修,或者只放单行。 只有这个漂泊来的弃儿,仍然像小伙子一样伸展着毫无老态的脊梁。 我们真应该在这座桥头用上好的钢材铸一面纪念铭牌,告诉今天的中国人这座桥的来历。 工兵桥和昌淦桥之间,还保存有一段尚称完好的滇缅公路,是建遗址博物馆的好地点。 就这么小一片区域,有多少故事可以讲,可以让后辈亲睹。 可惜为着一座正在兴建的电 8、解和认识。 胡杨认为,“甜”有多种表现形式,自己遇到的“苦”其实是“甜”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甜” ,是一种奇怪的“甜” ,这种“甜”的营养价值举世罕见,弥足珍贵。 面对逆境和苦难,生命纷纷出逃,而胡杨选择了坚守。 胡杨的坚守不是死守,是智慧地坚守。 戈壁荒漠干旱少雨,植物降生的机会很少、也很小。 机会虽少,但不等于没有。 机会虽小,但不等于不能成事。 关键在于对机遇识别的能力和抢抓机遇的能力,关键在于抢抓机遇的速度和效率。 胡杨把自己的种子装上翅膀,随时做好起飞的准备。 生命一旦装上了翅膀,也就不受原有环境的局限了,带翅膀的生命可以穿越不同的时空。 胡杨带翅膀的种子在空中翱翔,满天都是胡杨侦察机,对于大地上的生 9、机,胡杨定位准,俯冲快,哪里一旦被雨洒落的甘霖浸润,胡杨便以惊人的速度落地生根,根以极快的速度向下掘进。 胡杨在少儿时代,不求长得快,但求把根儿扎得深,根只要能与地母的血脉连在一起,任何营养都不缺了。 根只要四通八达,体系健全,再大的风,胡杨也不惧了。 干旱无雨的季节,是胡杨生活困难的时日。 但胡杨早已订好应对的预案。 胡杨又称“异叶杨”。 胡杨的叶片多姿多彩,有柳叶形的,有榆叶形的,有杨叶形的,还有其它叶形的。 柳叶类似松柏的针叶,当气候干旱时,柳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减少根对地下水的提取。 杨叶类似植物的阔叶,当胡杨突遇过路的洪流纠缠时,阔叶加大水分蒸发,可以减轻洪涝的伤害。 阔叶强劲的光合作用,又可促进 10、胡杨的生长和繁茂。 碱,是许多植物望而生畏的东西,但胡杨不怕碱。 人体在排泄垃圾,躲避腥臭,而植物把垃圾当营养,把腥臭当芳香。 这世界没有废物。 只要是发生的,都是合理的;只要是存在的,都是必要的。 每一种物质都有特殊的用途。 动物不需要的,植物需要,动物和植物都不需要的,地母需要。 许多生命都在逃避碱的伤害,但胡杨不逃避,胡杨选择了融合。 你是一把火,我也变成一把火,你就烧不着我了。 你是“苦难” ,我比你还苦,你就苦不疼我了。 胡杨让自己习惯于碱的味道,习惯于碱刺激亢奋的感觉。 后来,胡杨决定把碱装在自己身上,那高大的躯干,仿佛一条背袋,胡杨把自己变成背负“苦难”赶路的人。 碱被胡杨收缴,碱性就发作不起来了。 胡杨 12、在坚守。 为什么要守住那片不毛之地。 因为不毛的土地需要绿色来拯救。 需要,就是胡杨的选择。 生命升华到一定层面,就变得非常简单了,简单的思想里只有“选择” ,无需再问那么多“为什么”了。 高尚的生命,高尚到一定高度,就变成了语言的矮子。 智慧的生命,智慧高深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拥有智慧,智慧化作了单纯。 (节选自 2011 年第 1 期散文百家 )5如何理解“高尚的生命,高尚到一定高度,就变成了语言的矮子”。 请结合文意加以简要的分析。 (4 分)6为什么说“胡杨的坚守” ,是“智慧地坚守”。 (8 分)7文中写胡杨被植入城市的街区和花园,长得茂盛颀长,这样写有何用意。 (6分)8文章第二段说:“许多生命以为,胡 13、杨是浸泡在苦难里的生命,表示莫大的同情和怜悯。 ”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7 分)故乡的槐树再过几个月,絮暖的春日就会蹒跚而至。 站在逼仄的庭院中,留恋地打量着这棵虬劲苍然的古槐,一片茫然;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 古槐移栽至此已有百年历史,沧海桑田,犹然春萌夏华,枝叶丰茂。 槐根盘根错节,破土兀立,穿屋基而出。 枝干侧仰,右侧有碗大空洞;枝条旁逸斜出,贴墙而上。 槐体枯干葱茏,枯干处,树洞存贮清水斗许,澄澈可鉴,至冬日而不枯;葱茏处郁郁苍苍,参天而立,槐叶随风飘逸可人,花朵串串,清香四逸,满园春色。 秋风萧瑟处,遍地秋叶秋蕊,脚踏上去,松软沁骨,心 15、披衣出户,但见月色如洗,清幽苍凉,古槐枯叶,飘落满地。 自此,父亲打消了开解他的念头。 古槐屡遭困厄祸灾,想来令人凄悲。 日军入村,各家搜寻,凡能值钱的物品尽被掠夺。 祖母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挥舞着军刀向槐树猛砍,借此恐吓祖母。 日军离去后,浑身颤栗的祖母用厚厚的棉布把槐树的伤口裹了又裹,心疼流泪,担心她会枯萎而逝。 国军驻扎在离村子不远的高山上,经常进村骚扰。 母亲养了几只下蛋的老鸡,国军饿虎扑食,进家猛追,可鸡偏偏飞上了槐树,几个兵端起步枪一阵猛扫,那只母鸡自然难以幸免,就连槐树也枝断叶残,伤痕累累。 母亲急得哭天抹泪,对槐树全然是内疚和心疼。 破四旧那些年,村里揪人批斗,斗来斗去,没有什么 16、花样,不知怎地就扯到我家的百年古槐。 队长出语惊人,没有比这更旧的了,不破她破谁。 天才的构想自然是悲苦的结局,一村人将我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槐树被用粗麻绳捆绑起来,村长拿着几张破纸煞有介事地胡说了一通,三十八条罪状成立,随之,山呼海啸,三五个彪形大汉用粗壮的狼牙棒对树猛击,可怜那棵古槐转眼间皮开肉绽。 我就站在惊魂中的母亲背后,满眼含泪地看着这惨烈的场面,脑中一片空白。 对于这棵槐树,我觉得她对尘世已然倦怠,必不会复活。 谁知,来年开春,嫩芽从枯枝下悄无声息钻出,绿油油,嫩青青,顿时给这尘世带来些许暖意。 对这棵百年古槐,我充满万千感激。 艰难岁月,她向困窘中的全家无私地献出槐叶槐蕊,让我们渡过难关;在我精神极度消沉时,她以昂然的姿态和溢眼的绿意给了我精神的慰藉。 我决计开解古槐,其实是私心在作祟。 古槐百年,天灾人祸,沧桑岁月,磨折不断。 千难万险中,她可曾有过伤心苦痛的泪水。 可曾想寻得一丝温心的安慰。 可曾有清风细雨、雨露甘霖。 我将以刀砍斧削这种最残酷的方式让她得以解脱对今世的愁肠百结,或许,她将在春意盎然中像凤凰涅槃般获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