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化学九年单元3构成物质的微粒1内容摘要:

互排斥,由于斥力的 原因,所以有少数的 α 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 只有很少的机会与 α 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提问:原子带电吗。 为什么。 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 卢瑟福同样 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小结: 原子的构成情况: 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 (居于原子中央) 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 =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 =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数 质量关系: m(原子) =m(原子核) +m(电子) ≈ m(原子核) [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 由于一个原子的 真实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 6,中子数为 6 的碳原子)的质量的 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公式表达式: Ar(原子) =12/1(某碳原子) (某原子)m m 引申: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Mr(分子) =∑ Ar(构成微粒的原子) 例题:求出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H2O KMnO4 (NH4)2SO4 2CO2 原子结构示意图 ( 1)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则 ,先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 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 8 个电子,最外层排 8 个电子 ( 2)原子核外电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8 个(除 He 外),为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很稳定。 4 个,大多数是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越稳定 4 个,大多数是非金属元素,容易获得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越多,越容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越稳定 故,元素的化学性质由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讲述: 当原子得失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时,所得到的微粒正负电子并不守恒,成为带电的原子,被称为离子 原子得到电子,电子数大于质子数,带负电荷,称为阴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电子数小于质子数,带正电荷,成为阳离子。 在形成物质时,阴阳离子因强烈的静电作用相互吸引而形成物质,成为离子化合物 一般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而非金属元素容易得到电子, 形成阴离子。 演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 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1,容易失去一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7 个,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氯离子与钠离子能够相互吸引形成离子化合物 —— 氯化钠。 引申:离子除了由单个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外,还有原子团离子。 由多个原子构成的离子,是原子团。 小结: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检测题 一、 选选试试 1.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