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 课时跟踪训练17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3、细菌可以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但不能证明 转化因子;在体内转化实验中,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实验、实验、实验均可作为实验的对照实验;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是因为其接受了 S 型细菌的于基因重组,该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答案2015东营模拟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 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 甲型 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BC D答案2015上饶模拟 )如图表示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S 型菌有荚膜且具有毒性,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R 型菌无荚膜也无毒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5、。 答案2015山西四校联考 )赫尔希和蔡斯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 32P 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则可能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B选用 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 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 32P 和 35S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D未标记的噬菌体在含 32P 的细菌体内复制三次,其子代噬菌体中含 32解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的理解及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染大肠杆菌后,若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则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导致大肠杆菌解体,子代噬菌体出现在上清液中,A 7、蛋白质,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解析S 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不能使 R 型活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所以培养 R 型活细菌时加入 S 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不可能产生一些有荚膜的细菌,A 错误;S 型细菌 完全水解产物不携带遗传信息,所以培养 R 型活细菌时加入 S 型细菌 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B 正确;使 R 型活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所以培养 R 型活细菌时加入S 型细菌的 产生有荚膜的细菌,C 正确;S 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携带遗传信息,所以培养 R 型活细菌时加入 S 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D 正确。 答案2015兰州模拟 )下列有关科学家实验室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 10、杆菌解析仅通过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 遗传物质;沉淀物 b 放射性的高低,与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搅拌充分,几乎没有放射性,搅拌不充分,具有放射性;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但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放射性,上清液放射性没有变化;过程中与 35S 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大肠杆菌应是没有标记的。 答案2015衡水中学三调 )R 型肺炎双球菌无荚膜,菌落粗糙,对青霉素敏感。 S 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对青霉素敏感。 在多代培养的 S 型菌中分离出一种抗青霉素的 S 型(记为 型)突变菌株。 现用 S 型菌、型菌与 R 型菌进行一系列实验,其中对实验结果的预测,不正确的是()乙组C 12、回答下列问题。 (1)参照图解,预测 A、C 过程的结果填在图中。 处。 (2)写出 A、B、C 的实验结果表明的问题:A_B_C_。 (3)某同学通过学习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认识到,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原因是 S 型细菌体内的转化因子在发挥作用,那么反过来 R 型细菌能使 S 型细菌转化为 R 型细菌吗。 他模仿高中生物教材中格里菲思等科学家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R 型细菌是否有转化因子。 将 R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正常。 将 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将加热杀死后的 R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正常。 将 S 型细菌和加热杀死的 R 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 14、(2)获得分别被 32P、 35S 标记的噬菌体的具体方法是_。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在25 ,上清液中的 35S、 32P 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 90%和20%,由此可以推断出_。 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 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 (4)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发现,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的噬菌体大小、形状等都与原来噬菌体一致,实验证明_。 解析(1)T 2噬菌体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 在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与 酸)会自然分离,是理想的实验材料。 (2)噬菌体是病毒,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