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 专题专练3-10-7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4、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 2000 只鸭就能把 4000 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 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试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模型甲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C图乙 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 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 ,则 t 天后种群数量为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解析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于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而言,影响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 正确;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 6、调节Dt 3t 4 时间甲种群呈“S”型增长解析据题图可知,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竞争关系。 生物量指生物的质量,t 0t 1时间乙种群的数量大于甲种群的,但乙种群的生物量不一定大于甲种群的,A 错误;t 1t 2时间甲曲线没有达到种群实际数量是在 K 值上下波动的,因此峰值未必就是 K 值,B 错误;t 2t 3时间乙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主要受外源性因素调节,如甲种群的竞争,C 错误;t 3t 4时间甲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S”型曲线增长, D 正确。 答案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的差异之处。 (2) 注意 K 值和 K/2 的生物学含义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K 值代表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环境阻力减小,K 值增大,反之则 3)明确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受内部因素(如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等)的影响,还受外界因素(如种间关系、环境等)的影响。2017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 专题专练3-10-7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 Word版含答案
相关推荐
投影)为了了解民办学校学生的消费情况,某调查组抽查了某民办 中学的 20分学生平均每月家中所给的生活费,获得如下数据(单位:元): 100, 300, 150, 120, 200, 180, 160, 200, 250, 200, 200, 500, 300, 350, 200, 200, 220, 120, 150, 请画出频数分布折线图。 实例解析:①要求学生先根据画图步骤计算极差,确定组距
3、在没有生长素时,在酸性环境中也会引起切段伸长,所以若植物不能产生生长素,可以将植物加入到酸性环境中,促进细胞的伸长。 (3) 根据题干中信息“介质的 降,细胞壁的可塑性增加” ,可推测氢离子排出细胞膜后,会引起细胞壁变得松散,从而有利于细胞伸长。 在细胞壁变得松散后,细胞通过渗透吸水引起细胞的体积增大,从而引起细胞伸长。 图中显示,以与细胞的受体结合,引起细胞核内相关基因表达
3、的吸虫器_,理由是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理由是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 (4)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装置的花盆壁 a
∴点 E、 F是关于点 O的对称点。 ∴ OE=OF。 四、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例 如图,已知△ ABC 和点 O,作△ A′ B′ C′,使△ A′ B′ C′与△ ABC关于点 O成中心对称。 分析:先让学生作点 A关于以点 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 Aˊ, 同理:作点 B关于以点 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 Bˊ, 作点 C关于以点 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 Cˊ。 ∴△ Aˊ Bˊ Cˊ与△
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逆命题,并证明这个逆命题是真命题。 注意:①注意组织适当的语句叙述出逆命题,不能只是把原命题的条件 和结论交换位置。 ②引导 学生运用分类考虑的必要性。 例 2.说出命题“如果一个四 边形是平行 四边形,那么它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逆命题,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并给出证明 注意:①用反证法证明。 ②原命题正确,而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正确。 练习:⑴作业题 4
3、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答案(1)1 号瓶4 号瓶中有金鱼藻,但置于黑暗处,金鱼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且金鱼藻的细胞呼吸消耗水中溶解的 生存时间更短。 (2)3 号3 号瓶置于日光下,有稳定的能量来源,金鱼藻和金鱼的细胞呼吸共同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产生 鱼藻的光合作用向水中提供溶解氧,清水、河泥又为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河泥中的分解者将金鱼粪便分解为无机物供金鱼藻利用